古老的茶商水道始于安化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8-05 18:26     信息来源: 安化江南     浏览数:

    事实上,整个江南都是老爷子的露天“安化黑茶文化展示馆”。聊得兴起,他手一挥,冒着小雨就飞奔出门,他沿着小巷略拐两下,就来到德和兆记的遗址。

    当年,安化本省茶商称之为“本帮”,皖、粤、赣的茶商称之为“南帮”,晋陕甘宁蒙的茶商称之为“西帮”,西帮资本最雄厚。茶商一般都租赁安化当地茶行经营,与行主形成合作关系。行主修建的茶行为两层全木结构的封闭式院落。一楼是茶客住房、茶工宿舍、有宽广的拣茶工场制作千两茶的场地以及烘焙场所。二楼是毛茶仓库以及精制车间等。

    往前走,是“德和兆记”的茶行遗址,德和号茶行建于乾隆年间,到现在还有13家名号。这家德和兆记曾经是大茶行,拥有4个天井,我们到的时候,一户篾匠正在织造装千两茶用的花格蔑篓。

    伍老爷子和篾匠打过招呼,跨过地上的竹篾,快步走到一个小木门前,推开,资江的灵气清水出现在眼前,静水流深,眼前的资江水面不动声色,但却能看到水流颇大地东流而去。

    “这个,就是德和兆记自己的码头。茶做好了,直接从这里上船,运出去。”

从17世纪末开始,从中国大量销往欧洲的茶叶有两条路线,除了连接川滇藏的茶马古道以外,另外一条就是由俄罗斯商人经营的商队茶,经恰克图口岸出口,横跨亚欧大陆。这条茶叶之路在中国境内又叫“茶商水道”。普遍的认知是“武夷山——恰克图——俄罗斯”这一条路,而伍老爷子经过严密的考证之后,认为,武夷山只是茶叶之路的起点之一,更古老的起点,就在安化。

    离开德和兆记的旧址,伍老爷子一路向我们叙述他的考证依据。他认为:从茶马交易的历史看,黑茶的特性更符合边疆人肉食的饮食习惯,所以史实可证早在宋元时期,安化黑茶就远销西北牧区。到了明朝,就定了黑茶作为官茶,“取代汉川之茶,贮边易马”进行茶马交易。而这一时期,正是晋商大量在安化制销黑茶的时间。武夷山盛产红茶和乌龙,并非茶马交易的官茶,即使是晋茶商经营红茶和乌龙,也应该是中俄的《恰克图条约》(1727年)签订以后,因为欧洲人需要红茶而兴起,比黑茶运往西北至恰克图的时间稍后。

    另一方面,翻看同治年间1871年出版《安化县志》,可以看到记载咸丰年间(1850年——1861年)的安化茶叶情况:“。。。。估帆取道湘潭,抵安化境倡制红茶,售卖畅行西洋等处,称曰广庄,盖东粤商也。方红茶初兴也。”从1937年出版的《中国茶叶》第六章的一个茶叶出口数量列表里就能证明,这里说的红茶“初兴”,不是指安化,而是全国都属于初兴阶段。这条史料不但说明安化的红茶盛产是咸丰年间由广东茶商“倡制”发展起来的,而且也反映,福建武夷和全国其它许多地区的红茶盛产,也差不多是在此前后和各省茶商倡导下风行起来的。县志还说“客各有冒称武夷以求售者。熟知清香厚味,安化固十倍武夷,以致西洋各处无安化二字不买”,从旁侧证了伍湘安的论点。

    伍老爷子一边把各种年份滚瓜烂熟地从嘴里吐出来,一边引着我们走向江边。经过江边一条茶市老街,旧的木头民宅依稀还看得出封火山墙的设计,只是如今已经歪歪斜斜,几近坍塌。取而代之大部分的建筑是乡镇里随处可见的,毫无特色的两三层砖瓦房,贴着白色或者乳黄色的瓷砖外墙。

    这里曾经是马队驮茶的必经之道,两边都是茶行。直到前几年,老房子才被逐渐一一推倒。

天下着很细的雨丝,雾拦资江,石阶被苔藓染得碧绿而斑驳。有男人提着一挂血红的猪下水路过,和伍老爷子打了个招呼。

    站在这里,很容易被带回过去。那是昔年盛况,江南坪沿江一溜14个码头,鼎盛时期,光是搬运工就有500多人。运茶的商船,卸货的男人,驮茶的马,当然还会夹杂着沈从文笔下那些“宽脸大奶子的妇人”。尚不到湘西,但在当时,这样的场景下,想必也会有“一个我情的水手和一个多情的妇人”的故事。

    “茶叶之路起点叫做下梅。在武夷山有个下梅,是个村子,有溪水,但是不大,运力小。资江是仅次于湘江的第二大江,安化在资江中游,江面宽400米左右,入洞庭湖直通长江。而且安化古代的时候就也叫做下梅,是一个县。”

    一肚子数据的伍老爷子随后翻出他的晋,祁县《大德成文献手抄本》,上面记载了晋茶商顺着资江运茶叶,经益阳、汉口、樊城、到赊地(旗店)的一路水路345里,再走19站陆路到祁县,走西口,至包头,出恰图克,到圣彼得堡。

    “你看是不是?有经营头脑的晋商,最早,当然选水陆方便的安化做茶叶之路的起点。”伍老爷子说。

    听完故事,掩卷喝茶,真真眼前一片烟波浩渺,高山恶石,一片叶子走过山高水长的世界,从安化土地到异邦餐桌,期间的风雨,一口就喝尽了。剩下的,就都是回甘和余韵。

    “老梁啊老梁,你们应该去看风雨桥,那些都是我们安化的茶马古道会经过的地方。你去看茶山,去看风雨桥,看茶亭,你看完所有的东西,再回来,找我这个老头子喝茶。

    宏毅茶栈旧址,门楼上字迹依稀可见,是典型双天井的日字形结构茶行。以前大的茶行是田字结构,四个天井,小一些的有三个天井,呈座椅形结构:小茶行也有1-2个天井,呈“井“字或者”日“字结构。茶行通风透光,在每个天井中央,四周摆放太平缸或者水池,便于防火。

责任编辑:夏乐天
[打印] [收藏] [纠错] [关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