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安化》2015年增刊(总第12期)文字版 7
作者:安化县政协办     发布时间:2016-06-07     信息来源: 未知来源     浏览数:

制 茶 大 师  肖 益 平

◆王凯  

从一名普通职工到国营老厂主管技术生产的副厂长,再到股份制省级龙头企业常务副总经理,肖益平靠的是三十多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懈,靠的是三十多年如一日对黑茶事业对白沙溪茶厂的挚爱忠诚,靠的是希望造福广大员工和地方百姓的执着践行。

出身于黑茶世家的肖益平由于自小受父辈的熏陶教育及耳濡目染,对黑茶情有独钟。1980年高中一毕业,即招工进入了老牌子的黑茶生产企业湖南白沙溪茶厂。从车间一线做起,凭借他超乎一般职工的勤奋聪敏,好学上进,钻研肯干,深受领导、同事好评,二十五、六岁年纪,即当上了车间主任。至1995年,正值而立之年的他被任命为白沙溪这个黑茶龙头企业主管技术生产的副厂长。虽然当时企业因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已举步维艰,处于半停产状态,但他没有半点犹豫,毅然临危受命,一边组织工人继续生产,一边组织技术人员加班加点改进生产设备,研发黑茶新产品,以提升产品质量,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黑茶爱好者的消费需求。为了薪火传承现在已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享有世界茶王之称的千两茶制作技艺,肖益平于1997年通过多方打探、几度登门拜访,请来早已退休的几位千两茶踩制老技师,在黑茶市场千两花卷茶销声匿迹多年之后,组织恢复了传统的花卷茶生产。产品分千两花卷和百两花卷,主要销往粤、港及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际市场。为了进一步稳住阵脚,保证企业不被市场经济的洪波湮灭,湖南省白沙溪茶厂1998年成立凯利竹业公司,肖益平出任总经理,招纳茶厂分流人员,减轻了茶厂总部的各方压力。种种积极举措,不仅使当时岌岌可危的国营白沙溪茶厂闯过了一道道关口,从未间断过边销茶的生产,为稳住西北市场,保障边销茶供应做出了力所能及的努力。最主要的是,在当时其他安化黑茶企业或关闭或转行的情况下,白沙溪茶厂能艰难维持生产。一片黄篾挂千斤,这为日后整个安化黑茶产业的借势发力崛起,悬存了宝贵的一线希望。

2007年,白沙溪茶厂改制重组为白沙溪茶厂股分有限公司,肖益平任常务副总经理,主管生产、质量、技术、研发、宣传、项目申报等工作。公司在业内率先通过了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率先实行5S管理;在业内率先开发出砖茶、千两茶直泡产品系列和快捷消费系列及礼品茶系列、黑茶含片等高新技术产品系列;白沙溪牌黑茶产品由改制前的三砖三尖一花卷”7大系列50多个品种发展到目前包括茶具在内的11大系列100余个品种;改扩建清洁化砖茶生产线2条,自主研发设计新建了2条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的标准化、自动化、清洁化黑(花)砖茶生产线,新建了一座高标准茯砖茶冠突散囊菌培植中心;新建了一个已通过省级审评认定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并且获得各项专利49件,注册包括8个国际商标在内的产品商标有38个,取得科技成果100余项;是安化黑茶13个地方标准和3个国家标准的主要起草制订单位;发起成立了由白沙溪茶厂担任理事长单位并已经过省级认定的湖南黑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自改制到现在,湖南省白沙溪茶厂股份有限公司虽只经历了短短的8年时间,却已发展成为中国黑茶行业集茶叶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科研、茶文化传播、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第一流的新型现代化黑茶产业园,企业累计上缴各类税费1.5亿元,每年可解决近1000人劳动就业,每年可带动相关产业实现农民增收2亿元以上。白沙溪品牌被认定为中国黑茶标志性品牌白沙溪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作为安化黑茶制茶大师、国家级千两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千两茶大师的肖益平凭借长时期的对黑茶品质、生产制作技艺的深入研究,主持编著了公司《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手册》、《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作业文件》、《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程序文件》、《黑砖茶标准》、《花砖茶标准》、《茯砖茶标准》、《青砖茶标准》、《湘尖茶标准》、《安化千两茶加工技术资料汇编》、《安化千两茶(花卷茶)的品质形成》、《白沙溪黑茶产品大典》、《谈安化黑茶》。他是安化黑茶——黑毛茶、黑砖茶、花砖茶、茯砖茶、千两花卷茶等16个地方或国家标准的主要起草人之一。撰写的《千两茶是炼出来的》、《传奇千两茶》、《神秘的茯茶》等论文,相继在国家、省级报刊杂志上得到发表。其本人现已成为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边销茶工作组成员、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是高级农艺师、高级评茶师。2010年度获得益阳市十大创新人物称号和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连续多年被评为益阳市企业技术创新先进个人。

2012年底,作为茶业界的生产技术权威,肖益平被遴选为县八届政协委员。 作为安化县政协常务委员、黑茶行业知名企业家,肖益平的人生境界再次得到了升华。

安化黑茶产业的崛起,黑茶生产单位也如雨后春笋。有的上了规模,有的则只是一片小小作坊,参差不齐,鱼龙混杂,专业人才、专业技术、产品质量,无法保障。为了维护好大家共有的安化黑茶品牌,保证安化黑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肖益平利用星期天或下班以后的休息时间多次深入到县境内的大小黑茶生产单位,从工厂布局到设备采购到工艺流程设计,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他说:安化黑茶是个公共品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黑茶作坊在质量安全上出了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到整个黑茶家族,影响到整个安化黑茶产业的发展。如果消费者对安化黑茶失去了信心,失去了信任,黑茶没有了市场,谁会有好日子过?特别值得称誉的是,作为安化黑茶龙头大哥白沙溪茶厂掌门人之一的肖益平,在帮助上述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的同时,经过多次深入走访调查,以一个政协委员的名义,向安化县政协提交了《规范安化黑茶生产,确保产品质量》等提案和建议,得到了政协的重视与采纳,为领导的决策和安化黑茶产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白沙溪茶厂是安化黑茶学校的主要教学基地,并承担该校毕业学生的实习任务。肖益平利用这个平台,认真备好教案,对学生深入浅出地进行黑茶知识讲解与培训;定期对安化县相关部门选送的茶农进行茶树栽培、茶叶初制加工等技术方面的培训,为实现茶叶增产、茶农增收、茶企增效提供了保障。

和谐社会,需要真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需要我们共同携手,奉献爱心。2013年雅安大地震,白沙溪茶厂将100万义卖黑茶款全数捐给了灾区人民,肖益平个人也捐赠了1万元。对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更是不遗余力,比如捐资助建小淹镇桥亭村公路,肖益平前后无偿捐款累计约10万元。通过政协、统战相关部门介绍,前后扶持湘西等地5名贫困学生读书深造,其中1名学生已经大学毕业。而从个人工资中拿出3万元现金选择地方几个社区村的五保户或特困户进行春节慰问的活动,肖益平已坚持8年。

为了积极响应安化县打造茶旅一体化文化旅游发展战略,更好地服务地方,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进一步推进安化茶旅一体化向纵深发展,肖益平结合白沙溪茶厂现代化黑茶产业园和产业园对岸陶澍新村历史人文及生态资源,于2015年元月向安化县政协提交了《建设小淹陶澍村跨江缆桥,实现白沙溪黑茶产业园与陶澍陵园、钧泽源有机生态茶园示范基地茶旅一体化构想,进一步推动安化茶旅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的提案和建议。这一提案如果能得到采纳并付诸现实,那将是一件惠泽民生和有力促进安化整个旅游产业发展的大好事。

 

 

女 汉 子 周 金 泉 

 

◆ 孟 湘

她热情洋溢,她成熟干练,她穿梭于安化的大街小巷,她奔波于各商贸企业和门店之间;她视客户为亲人,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她视困难学生如己出,为他们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资助。她,就是安化县第八届政协委员周金泉。

诚信经营 赢得市场

周金泉出生于仙溪镇大桥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母虽然都是盲人,却都是村里自立自强的榜样,也让她从小就培养了与人为善和诚实守信的品质。

作为70后,周金泉正赶上席卷全国农村的务工大潮。1993年与本镇仙溪社区一普通居民结为夫妻后,两人就走上了四处务工之路,进过工厂、跑过运输、卖过煤炭。20107月,终于积累了一定资金的周金泉与丈夫回到家乡,投资500万元创办金玲商贸有限公司。第二年,周金泉又将运输服务从商贸公司进行剥离,投资50万元成立了金玲货物运输公司。对于回乡创业,周金泉说: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打工妹,只有回乡创业,造福乡里,才能体现我的人生价值。

其实在周金泉进军安化商业贸易时,市场已被瓜分殆尽。怎样才能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周金泉靠的是以诚待人,人必以心相对的理念诚信经营。

2011年是金玲商贸有限公司起步年。然而公司成立后,油价却一涨再涨,给公司运营带来了不少的困难。2011年下半年的一天,娄底一家工厂的老板慕名找到周金泉,准备与她签一份一年的运输合同。在谈判中,这位老板多次问周金泉们:如果油价再这么涨下去,你的运输队提不提价?周金泉这才得知,这位老板原本与别的运输公司签了长期合同,由于对方多次借油价上涨而提价,他才提前终止了合同,他的公司也因此遭受不小损失。合同签订后,我们绝不涨价!周金泉掷地有声的一句承诺,打消了这位老板的所有顾虑,当天便与她签订了个大合同。

这样的事情对周金泉来说已习以为常,但对客户来说却难能可贵。正是因为她诚实守信的品格,金玲商贸有限公司、金玲货物运输公司发展更上一层楼,连续几年被评为纳税大户

201212月,周金泉作为仙溪镇民营企业界优秀代表,被遴选为安化县政协八届委员。

积极建言 忠实履职

作为一位企业家,周金泉可以说是日理万机,但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名政协委员的责任。自担任委员来,她全程参与镇政协联工委组织开展的所有调研、视察、会议活动,积极主动完成县政协安排的各项履职工作。

优秀的提案来自深入的调研。20137月的一天,她到简家村联系业务,了解到年近七旬的简梦图老人曾经在村上连续当了15年的妇女主任,却没有享受到卸任村干部待遇,周金泉心里很不平静。她觉得,这些曾经为社会事业做出过贡献的人十分可敬,于是有了为她们争取权益的想法。为此,她进一步开展调研,于2014年初,与仙溪镇的其他几位政协委员联合提交了《将卸任妇女主任纳入卸任村干部津贴享受范围的提案》,建议卸任妇女主任生活补贴,参照村支书待遇执行,从制度上予以生活有效保障。尽管这一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但由于有众多的像周金泉这样的政协委员们为女性村干部的权益保障奔走呼号,卸任的妇女主任们内心得到了一定的安慰而倍感温暖,卸任妇女主任生活补贴问题已经引起了上层的重视。

今年,安化县政协创新举措,建立了政协委员工作室。周金泉所在的政协委员工作室的委员们来到了仙溪镇龙丰村,走访慰问了孤寡老人、困难家庭和退伍军人,并为龙丰村的集体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出谋划策。这一次的活动给周金泉的感触很深。中秋节前夕,正值学生暑假期间,周金泉带着她的一双儿女买了食用油、米和学习用品以及月饼、牛奶等食品,再一次来到了龙丰村,走访慰问困难家庭,看望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当她们来到一户李姓村民的家里时,房门紧闭,一问才知道全家都到山上收花生去了。周金泉清楚,这对夫妇都双目失明且腿脚不便,正值骄阳似火的中午,他们还在山上劳作,顿生怜悯之心。为了让孩子们亲眼看看这对自强自立的夫妇,更为了让儿子和女儿切实体会肩挑手提爬坡上坎的艰辛,她揣着慰问金,让儿女们扛着米、提着油,来到了花生地里,直到帮他们收完花生才与他们一同下山回家。

事业发展 回馈社会

周金泉所创办的金玲商贸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拥有运输车辆21台、小车2台、装载车1台、粉粒物料运输车1台,固定资产超过600万元;在全县建有销售网点28个,吸纳劳动力就业78人,年纳税额超过100万。在公司发展蒸蒸日上,成为当地有名的成功人士的同时,周金泉也在尽自己所能回报社会。

2011年,安化县一号工程益阳海螺水泥项目正式启动征地拆迁,当周金泉了解到拆迁户中有一部分困难家庭时,主动与仙溪镇党委政府联系,提出免费为家庭困难的拆迁户提供部分水泥的想法。从2011年到2013年,周金泉的公司总共为海螺项目的拆迁户免费提供了60多吨的水泥,为加快海螺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2009年开始,周金泉就经常资助贫困学生。2012年,周金泉送女儿上大学报到,了解到与女儿同寝室的陆紫怡同学是借着贷款去上学时,她马上与陆紫怡取得联系。陆紫怡来自广西一个偏远农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常年在外打工补贴家用,是爷爷奶奶把她带大的,家庭条件十分艰苦。周金泉当即就决定资助陆紫怡读书,包括大学所有的学费和生活费。2013年资助了5名贫困大学生,2014年资助了4名贫困大学生,每个学生4000元钱。到目前为止,周金泉已经资助了不下20名学生,累积资助金额超过了20万元。

周金泉还经常去九龙、通溪、大荣、木孔等地的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对镇村公益事业,周金泉也十分热心,只要知道消息无不慷慨解囊。几年下来,这两方面的开支也达到 15 万元。

 

 

茶 人  邓 超 芝

 邓意成

云台春芽获国际金奖和世博会名茶云台千两饼获首届黑茶文化节金奖,茶厂成为太空茶饮原产地,个人荣获全国巾帼建功能手农村致富带头人称号。作为女企业家,马路镇政协委员邓超芝一路走来,播洒着智慧和汗水,也收获着巨大的成功。

1991年,邓超芝嫁到马路镇八角村龚寿松家。公公龚寿松是一个实在的云台山茶农,从小就种茶、制茶、爱茶、惜茶,典型传统茶农的家风浸染着邓超芝,她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神奇的树叶。在公公悉心教导下,她的天赋逐渐显现,精通了云台大叶茶的栽培、种植、制作等技术,凭借祖辈遗留下来的小茶园,成为当地的万元户

2000年,安化县被湖南省确定为品牌茶和无公害茶叶基地,县委、县政府将茶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打造,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推动茶产业复兴。邓超芝敏感地意识到茶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征得家人同意后,她拿出全部积蓄,购进成套设备,聘请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龙万全、邹传慧、李传真等3位茶叶专家做师傅,与家人创办了湖南省安化县八角茶厂。

要经营好茶厂,打出自己的品牌不是件容易的事。邓超芝认为安化茶业要从低谷中重新崛起,必须质量上档次,品种出特色。2000年,邓超芝用云台大叶茶作为母本,引进具有发芽整齐、嫩度一致、大小均匀、色泽鲜艳等整齐化生物学特征的无性系良种槠叶齐以及福云六号等两个品种,一次性完成了对80亩老茶园基地的品种改良。2001年她与家人一起研制出来的云台春芽白毫显露,色泽隐翠,内质醇厚,香高味浓,汤色杏绿,叶底嫩匀,投放市场后一炮打响,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价格买到了350元/斤,当年产值达到20万元。在2002年她又承包终年冰雪时间长、日照充足、雨量丰沛、海拔890米高的青云观茶场,引进16万株槠叶齐,对面积600亩的传统茶园实施品种改良,建立起了一个以青云观为轴心辐射周边村400亩的云台春芽有机茶基地,培育的槠叶齐茶苗于2010成功进入上海世博会国际馆展览。

邓超芝从不在茶园中使用化学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化学物质,全面施用农家有机肥,采取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治病驱虫,确保茶叶达到有机化标准。加工的产品2006年经中绿华夏有机食品中心检测,认定符合有机茶标准,给予颁证,同年获QS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为改变传统的土灶沙锅、家庭作坊式手工制作方法,2008年,邓超芝投资80多万元,购置了杀青机、揉捻机、成形机等成套的有机茶加工设备,建立了一条摊凉、杀青、冷却、揉捻、理条、成形、烘干、提香的现代化生产流水线,实现了手工制茶到机械制茶的转变,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生产效率。茶厂随之改名为安化云台山八角茶业有限公司。

在注重生产的同时,邓超芝注重提升自已对茶叶的研制与鉴别水平。她曾多次自费到湖南农大参加茶叶的栽培、加工与审评培训,2006年获省农业厅颁发的中级评茶员证2007年获市茶叶检测资格证

介于为黑茶产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邓超芝2012年被遴选为安化县第八届政协委员。

目前,八角茶业产品定位中高端,拥有生态有机茶园5000亩,均在海拔近1000米的云台山周边,并有云台山大叶良种繁育基地80亩,年产茶苗800万株,新现代化厂房7800余平方米,装配名优绿茶、安化黑茶、高档功夫红茶三条生产线成套设备。公司已发展成为总资产50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在2015第三届中国湖南·安化黑花文化节上,公司选送的安化千两茶饼和雨前天尖分别荣获金茶王奖金尖奖

在事业发展风生水起的同时,作为一名政协委员,邓超芝时刻关注弱势群体。从1999年起,她先后无偿帮助周边200多茶农改良优质茶园800余亩,义务指导村民对茶叶进行精深加工和无公害管理,通过县科协联系专家到村上举办有机茶叶生产技术培训班,当地农民仅茶叶收入每年人平就增收700元。每年邓超芝都会去镇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并送去慰问金5000元,每年她拿出4000元来资助儿童上学。2014716日,马路镇发生特大地质灾害,邓超芝为受灾群众捐款20000元。

 

 

我为政协正本源

 刘泽永

2004年年初,政协安化县委员会筹备成立20周年纪念活动时,我因为自1990年至2002年连续三届都是县政协委员,且对人民政协工作情有独钟,所以被邀请参与编辑纪念册《同舟共济》。为了编好纪念册,在参考了常德、新化等地政协的有关资料后,我却发现他们那儿早在建国初期就成立了政协地方组织,比我县早了30多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走访了县里的很多老同志,特别是一些老政协工作者。但大家基本是一个调:安化县政协是1984年才成立的,这个不会错。但依据在哪?我执意弄清楚。我找来了《安化县志》,在第四篇第三章有关人民政协的介绍里,白纸黑字写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化县委员会(简称县政协),19836月开始筹备……”“政协首届委员会,于19842月、19853月、19863月,召开3次全会……”我想,也许我县情况特殊吧!

虽然如此,但固执的我还是不相信安化县直到1984年才有政协地方组织。就在寻寻觅觅中,我忽然记起了父亲生前曾告诉过我,他是安化县首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常委的事。而且,常德、新化等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协地方组织,就是各界人民代表大会。

我忘了疲劳,立刻搬出了《安化县志》,终于在第四篇第一章有关权力机关的内容中,找到了《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介绍,看到了“1950-1953年,先后召开各界人民代表大会39等简单记述。

我以《安化县志》所述为证,满心喜悦地告诉一些有关同志:我们安化也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建立了政协地方组织,安化县政协现在应该是第九届了。但有的同志看完《安化县志》的记述后反问:上面根本没说各界人民代表大会是政协地方组织,你凭的什么?有的同志还要我找出详细资料来。我一下蒙了:那么多人、花了好几年功夫编纂的《安化县志》都没写清,我到哪里去找资料?

但,我是个不到黄河心不死的道地梅山人,决定查个水落石出!我想到了县档案馆。可档案馆的档案浩如烟海,怎么查?管不了许多了,一步一个脚印吧!

炎热的夏天,档案馆没有空调,汗流浃背。经过三个来月的史海钩沉、上网查找,我整理出了一份《安化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简介》,为了慎重起见,还将资料寄给了政协湖南省委员会,请予审定。

政协湖南省委员会办公厅很快于2004721日作出批复:解放初期的(19505月至19546月以前)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人民政协地方组织,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应写入政协历史。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流下了激动的热泪。流泪,因为安化县政协的历史恢复了其本来的真实。

 

 

 

地 名 中 的 历 史 文 化

 黄正良

 

地名,是一个地方人们的集体记忆,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活化石。研究地名是研究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突破口。县政协组织力量开展域内地名研究工作,出版《地名趣谈》一书,分地名考证、地名史话、地名传说、地名美食、地名形胜、地名诗联六部分编辑,并配以适量图片。现罗列几个反映域内历史文化的地名如后,与读者共享。

反映历史变迁的地名——

鲶湾丘与瓦砾大丘是安化开县时县衙所在地

在梅城镇启安坪陶澍庵子的左侧有一丘两亩多大的田,人们历来叫它鲶湾丘,而另一边,原安化一中分部后面,有一丘约五亩地的大丘叫瓦砾大丘;奇怪的是这鲶湾丘无鲶鱼,瓦砾大丘没瓦砾,让乡人不得其解。

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县政府在启安坪修建氮肥厂,从这两丘田里取土烧砖时,这不解之谜才露出了端倪。当取土挖到下面一米多深的土层时,露出了很厚的一层炭灰,炭灰布满整个鲶湾丘的底层。而瓦砾大丘下面挖出的则是大面积的破瓦碎砖和炭砾层。另在离此二十来米处的表土下面,发现了相当厚的一处垃圾层堆,规模还不小。垃圾里则主要是红陶质的破碗、破瓮、破缸、破钵、破坛子。看样子是当年一处大的垃圾集中处理场。

《安化县志》记载:安化开县时,县治在洢水东的熙宁坪,遭大火毁后搬迁至洢水西的现梅城城中。原来此鲶湾丘即叫燃湾丘(梅城方言鲶即燃),此地曾经燃掉一大湾子(大屋院落)房屋。鲶湾丘和瓦砾大丘就是当年安化开县时县衙所在地。(据梅城付名山、李靖凡研究成果

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地名——

烟溪人凼是吴三桂残部流窜安化留下的痕迹

烟溪镇双塘村村外约三公里处的高山上,有一山岗名叫尖栗坡。在尖栗坡的密林深处,有一块四周高、中间低的洼地,当地人称人凼

清康熙年间,叛将吴三桂的一支溃兵流落到烟溪探溪一带,并曾在此滞留二年之久。溃兵每到一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地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对其恨之入骨。有一天晚上,溃兵约二十余人窜入双塘村,在一户农家住宿。溃兵们睡熟了,隔壁灶屋里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米粥,这是溃兵们第二天的早餐。夜半时分,一位刘姓莽汉溜进屋里,见残兵睡死,米粥沸腾,遂一时性起,拿起大水瓢,舀起一瓢滚开的米粥朝一排睡熟的士兵头上泼去。一时间残兵被烫得鬼哭狼嚎,哭爹喊娘。莽汉很害怕,便乘机跑到外地去了。村里百姓知道溃兵们绝不会就此善罢甘休,于是相互招呼,一百余人连夜打着杉木皮做成的火把,沿小路悄悄逃到了尖栗坡,老老少少躲在一个深山密林的大凼里,大家认为残兵们人生地不熟,是根本找不到这里来的。第二天天一亮,溃兵们准备杀人报复,但搜遍全村都找不到人,突然一士兵看见山中小路上有火屎(即火把燃烧掉下来的灰炭),于是一队溃兵便顺着火屎一路找到尖栗坡,果然发现村民全部躲在大凼里。溃兵们便大开杀戒,不到一个时辰,凼中一百余人便全部惨遭毒手。直至溃兵流窜到其他地方去后,遇难者的遗体才被人发现并埋葬,这里从此被人称为人凼。(据烟溪刘协昌、刘美华搜集整理材料

反映历史风貌的地名——

花苑冲是黄沙坪茶产业鼎盛的真实写照

黄沙坪花苑冲原名翰林冲,因乾隆年间已卯岁(1796年)钦赐翰林院检讨谌端岩字理庵而得名。为什么后来改叫花苑冲呢?据考证,在咸丰及同治年间,黄沙坪为茶业、棕桐、竹木生产销售的集散地,全国各地茶商等云集,文化娱乐生活随之兴旺,青楼应运而生。在翰林冲的四合院内驻有青楼歌妓(俗称唐班卖唱不卖身),姿色秀丽,会琴棋书画,茶商官绅寻欢作乐,院内歌管笙弦,轻歌曼舞,通宵达旦,还常打花苑酒会。久而久之,人们把常打花苑的地方称为花苑冲。打花苑时常用的一种歌曲叫《叹十声》,反映了歌妓凄凉的身世,催人泪下。《叹十声》流传至今。(据黄沙坪刘铁山研究资料

反映地理变化的地名——

龙塘本为龙潭,是一片水域

龙塘在1000多年之前,还荒无人烟。那时的龙塘,如果以现在的公路为界,公路南面往资江延绵几十里都是原始森林,参天古树合抱十围以上,并常有猛兽出没,阴气森森。在公路北面一带(现乡政府所在地),有一口深达数十米,面积几千平方米的深潭,名龙潭。传说龙潭里藏有孽龙兴风作浪,无人敢居。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公元923年),龙塘黄姓始祖黄贞利任潭州(今长沙)剌史,因避马殷之乱,卸任隐居龙塘。黄姓九世孙黄元璋系明朝战将,一把关刀有128斤重,在朱元璋登基第二年(公元1369年)任指挥史,到湖南麻阳一带征边殉难,其尸体由战马拖回龙塘,被后裔安葬于柏溪村麻阳界。风水先生认为,龙潭因犯风水,使将军黄元璋英年早逝。于是,黄姓后裔组织起来,挖山劈石,挑土填潭,在原潭中央(现乡政府右侧)为纪念黄元璋建造了一座祠堂,后人称为璋公祠,横匾书名镇龙古寺,这块匾现存龙塘联校。从此龙潭改名龙塘。(据黄安石研究资料

反映历史风云变幻的地名——

田庄乡扶家台是梅王扶汉阳后裔的生息地之一

扶家台是田庄乡金竹坪村的一个小寨子。寨子四面环山,资江干流大酉溪从寨中穿插而过,仅一条山间小路进寨,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易守难攻之地。扶家台之所以又叫扶家台,主要是因为全台一百五十多人全部姓扶,都说自己是梅王扶汉阳的后裔。

据传扶汉阳自立为王后,与周边汉人和睦共处,扶家人也过着男耕女织怡然自得的日子,只是偶尔出兵新化武陵一带,对一些大型商团进行骚扰,以期夺取食盐、布匹等奇缺物资。后来因为队伍里出了叛徒,勾结大宋军队对扶家寨进行了血腥清剿。扶王虽率众拼死抵抗,但终因力量悬殊寡不敌众而兵败,扶王也含恨自杀。为了躲避大宋官军追捕,扶王的一个王子去掉扶旁提手,改谐音姓富,然后远走外地,不知所踪;另一个王子带领家族中大部分人口,走小路遁入大山深处的扶家台藏了起来,几百年与世不相往来,直到新中国成立,这种闭塞的局面才逐渐得到改变。

扶姓人与其他外来人口有一个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右脚大脚趾的趾甲都是破的,无一例外。(据田庄乡政协联工委研究资料

附件

[打印] [收藏] [纠错] [关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