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安化》2014年第3期(总第6期)文字版 3/3
作者:安化县政协办     发布时间:2014-10-20     信息来源: 未知来源     浏览数:
《品读安化》2014年第3期(总第6期)文字版 3/3
 
风采 /履职
 
生死考验
 
———记马路镇潺溪口村党支部书记邓依正
 
□ 陶蓉   陈创
“这里植被覆盖得好,从未发生过泥石流。要不是邓支书反复催促大家转移,伤亡肯定更大。”想起7月16日泥石流场景,马路镇潺溪口村村民谢水容一脸的后怕。据测算,这次滑坡形成的沙石达到12万余立方米,激起的巨浪直接导致3人当场死亡,9人失踪,6人受伤;8栋房屋全毁,7栋房屋部分被毁,17户121人受灾。
 
转移村民,冒险划船接近滑坡
7月14日至16日,安化县普降暴雨,潺溪口村降水量更是达到了400多毫米,柘溪水库水位上涨了近5米。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邓依正15日整夜未眠。由于道路受阻,他只能一边在附近几个小组巡查,一边打电话吩咐各组组长密切关注水位变化。
16日早7点,正在九组巡查的邓依正接到四组组长电话,一处山体发生滑坡,山脚下一栋无人居住的房屋被部分掩埋。放下电话,邓依正叫来九组组长邓少政划船赶往事发地。
四组位于柘溪水库库汊枯竹湾地段,有40多户人家。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平常只有一条小水沟的水顺着山势沿着沙丘流入水库。20分钟后,邓依正和邓少政赶到时,库水已倒灌进山淹没沙丘,形成了一个面积约50亩的深水塘,不断有泥土从山上滑落下来。邓依正赶紧向镇防指汇报了灾情,同组长、党员一起,挨家挨户通知群众转移。9点左右,山体发生了第二次较大面积滑坡,一半山体轰然倒地,将山脚两栋房屋瞬间掩埋。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在场群众惊恐不已,所幸居民都居住在水的另一边。邓依正叫群众赶紧转移,自己却叫上邓少政下山划船到靠近垮塌处近距离查看,确定有无人员被掩埋,同时拍照记录向上级汇报。
 
死里逃生,含泪搜救失踪村民
暴雨继续倾盆而下。刚拿出手机的邓少政还没来得及按下快门,这座已垮塌了近一半的山体经不住大雨的侵蚀,瞬间再次坍塌。塌方砸起30多米高的巨浪,如海啸一般,咆哮着卷走附近的人和物,停靠在一百多米远处的客船也差点被气浪冲翻。此时,邓依正的船距山体仅几十米,这艘老旧的木船就像纸片一样被大浪轻而易举地掀翻,船上两人也被高高地抛了起来。
全木质房屋横梁、柱子被冲得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水面上几乎全是木头,一栋水泥石块搭建的房屋只剩下一面墙,塌方将对面山坡上的竹子、杉树等连根拔起,直接摧毁,目光所及已看不到竖立的植物。巨浪回卷到滑坡那一面,房子悉数被掏空,只剩顶盖和架子。
邓依正在浪尖呛了一肚子水,被冲到百米开外的渡口附近后,顺势游上了岸。但是同行的邓少政却不见踪影。邓依正望着哀嚎的群众,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大喊着让大家继续往高处走,自己却一瘸一拐地走向被冲毁的房屋,与留下来的群众一起徒手挖掘废墟,搜寻失踪人员。大约十多分钟后,安化县交通局的第一批救援队伍抵达现场。大家都劝邓依正赶紧去医院检查一下,但他摇摇头说:“还有人没跑出来,大家快分头去救。”
 
化悲痛为力量,坚守一线救援
“都怪我,少政要是没了,我来照顾你们一家子。”面对邓少政的家人,邓依正十分自责,一头扎进可能有人员被掩埋的废墟上不停地用手挖掘,以释放他内心的悲痛和愧疚。
17日上午,大雨总算停歇。现场依然有泥块夹着碎石不断滚落下来,塌方体很不稳定。在高度紧张、超负荷状态下坚持了十几个小时的邓依正终因体力不支被送往医院救治。一到医院,顾不上自己的伤势,他便来到救治受伤村民的病房,详细询问他们的情况。下午,刚做完检查的邓依正还没等结果出来,就准备再次返回现场,送他就医的村民说:“你不要命啦,好不容易死里逃生,医生叫你好好休息!”邓依正坚定地说:“那里情况我最熟悉,我必须去!”于是,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回事发现场,继续协助打捞队搜救失踪人员,安抚遇难村民家属,清理浮在水面的木头等杂物。
 
 
移民公仆胡呈祥
 
□ 黄海
但得千家万户笑,俯首甘为孺子牛。现任安化县移民开发局安置股股长的胡呈祥, 1993年开始从事水库移民工作,从苍场乡、马路镇移民站到县移民局,在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4年,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为库区移民事业的腾飞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服务移民的“勤务兵”
在马路镇当站长期间,为解决全省有名的特困移民村长城村无地少地的实际困难,胡呈祥7 次进行摸底调查,反复向各级移民主管部门反映情况,在 2003年为长城村争取到100多万元无地少地特困移民二次搬迁安置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他不厌其烦地与移民共商搬迁办法。为了解决征地、建房、生产资源调配等具体问题,先后组织召开村组会、农户代表会等各种会议80多次,调处各类矛盾纠纷40多起。为做通被征地对象户的思想工作,忙通宵不睡是家常便饭。遇到征地、用水、用电等困难时,他总是及时主动与相关部门联系,寻求尽快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6个月的努力,项目圆满竣工。长城村搬迁到镇区的安置户陈久畴说:“胡站长为了把我们的搬迁安置工作搞好,人瘦了、脸黑了、人都变样了,我们真的特别感动,也特别感谢他!”该项目为长城村无地少地移民解决了后顾之忧,也为全省无地少地特困移民安置工作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积累了一套宝贵的经验。
 
维护稳定的“主心骨”
柘溪水库2006年落实国发〔2006〕17号文件,因扶持范围的局限,农村移民与非农移民及连带人群之间各种矛盾和问题产生了连锁反应,来信来访十分频繁。作为安置股长的胡呈祥,面对移民的来信来访,总是热情接待、稳妥答复,耐心地做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以冷静平和的言行处理问题,避免激发新的矛盾。在遇到群体性上访事件时,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移民即使言行过激,也从不回避、打压,用面对面、心交心的工作方式逐步化解矛盾。2009年9月17日,胡呈祥得知柘溪、马路等地的30多位城镇移民因为没有享受到移民后扶资金而租车上访,立即向分管领导报告,带领安置股一班人赶往现场,不顾自身安危,踏上上访车,诚恳地表达了自己身为移民工作者对移民生产生活现状的同情与理解,又以国家移民后扶政策为切入点,用政策依据作为突破口,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成功息访,阻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重大项目的“参谋长”
2010年,胡呈祥和局里其他同志一起,将多年来在库区了解到的移民居住区地质灾害和生存环境情况写成了《柘溪水库安化特困移民避险解困调研报告》,经上级政府转呈至国务院。安化特困移民避险解困问题引起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视,专门派出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三部委现场调查论证,将安化县列为全国特困移民避险解困安置项目五个试点县之一,批准我县搬迁人数13463人,争取国家项目资金27286万元。项目实施以来,作为具体实施负责人,胡呈祥先后起草制订了实施方案、工作流程、实施办法、实施规则等各种资料23项,为县领导小组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系列决策资料30余稿,审查实施对象申报、审核、验收、付款等资料达10万余份。
 
作风优良的“新表率”
“移民资金来之不易,每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胡呈祥总是这样说。加强移民资金使用和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到移民身上,用在生活安置和生产发展上,始终是他牢记心头的大事。二十年来,从他手里经过的移民资金上千万元,但他从不动一分一毫的私心,面对朋友、领导、亲戚的一些“打招呼”,他也委婉地拒之门外。1997年,由于移民站体制不健全,人员配备不齐,原苍场乡移民站站长、会计、出纳、办事员均由胡呈祥一肩扛,每年好几十万元移民资金由他掌管。原苍场乡移民对他产生了怀疑,并向上级要求对苍场移民资金进行审计。通过县移民、经管、审计、信访、监察等部门成立的联合调查组和移民代表为期两个多月的调查,发现苍场乡移民站项目规划、计划与实施相符、财务清白、管理规范,县领导对苍场乡移民站给予了充分肯定。
 
 
用心调研谏诤言
 
□ 彭岳兴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协商也好,监督也好,都必须“言必有据,言必有中”。回顾在政协工作的几年,在提高调查研究、协商监督的质量、扩大县政协的影响方面,我有三点体会。
要在宏观全局上想问题。政协在确定调查研究课题时,既不能跟着党委、政府的日常工作搞一般化的调查,也要避免与其他部门搞相雷同的调查,更不单纯为了监督去搞“找岔子”的调查,而要站在宏观全局上,围绕党的大政方针、政治生活、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重大问题出题目。比如工商企业不景气的问题,许多方面都有部门在调查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但对企业的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却无人问津。为此,1991年,我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有关部门专家,对国有、二轻系统等44户工商企业的自有资金进行了比较深入细致的调查。结果表明:企业可用的自有流动资金只相当一个一般个体户的水平。一个企业办了二、三十年,只有这么一点点本钱,长期像抱在银行手里的“婴儿”,松不得手,走不得路,企业别说兴旺发达,就是健康发展都成问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管经济的政府部门、要经济的杠杆部门、抓经济的直接责任人(厂长、经理)的短期行为分不开。对此,我们向县委、政府着重在用人制度、离任审计、眼前与长远发展关系、三家关系分配等方面提出了设想与建议,把企业自有资金积累的位置提到了应有的高度。又比如,义务教育要怎样才能在五年内真正普及?我们组织203名政协委员、干部、教师,深入到11所中学和102所村小学,从教育现状、师资队伍、校舍条件、经济状况等方面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大调查。调查表明,现状与目标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各级党政领导不年年月月在差距方面做扎扎实实的工作,解决教育资金不足、办学条件不优、师资队伍不强的问题,莫说五年,就是七年、十年也难以达到。通过这一调查,清醒了各级党政领导的头脑,加大了对兴教的力度,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要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好的调查报告、建议案、提案的形成,与严肃的科学态度、深入实地的调查了解、掌握详实的一手资料,组织反复的探讨、论证和实验分不开。比如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问题,由于人口年年有异动,导致基层对田土是否随着人口变动而调整无所适从。变吗?年年要调整,不利于农民对田土的管理,工作也很麻烦。不变吗?人均田土不匀,矛盾又多,还牵涉到其它许多问题。县委对此感到很棘手。面对这一难题,我组织县政协、县农村部经管科的同志成立一个调查组,从1991年3月到9月,先后调查了解了太平、木子、东华、田心、栗林、鱼水的农业责任制情况,具体考察了较稳定的36个组的责任制模式,深入解剖了“年年调整责任地”的弊端及症结所在,反复比较了各种模式的利弊,广泛听取了各阶层、各类型户,特别是人多户与人少户、男多户与女多户、进田户与出田户的意见,形成了“预测人口,按股承包,十五年不变”的稻田承包责任制模式。为慎重起见,我们又在烟溪镇杨竹村作了模拟试点,还在县直机关召开了各有关部门负责人的座谈会,最后召开政协主席会、政协常委会,形成建议案送交县委、县政府进一步论证。县委、县政府对此非常重视,在县三级干部会上组织专题讨论,会后又下发文件在全县范围内正式推广执行。时任省政协主席刘正同志来安化视察工作时,听了汇报,作了肯定,并在全省政协工作会上作了推介。不少与会兄弟县市领导当即索取资料,并要求我们做情况介绍。会后,有十多个兄弟县市政协来安化实地考察。从中央现在的“三农”政策来看,我们当时的建议也是很富前瞻性的。只要课题拿得准,调查不搞“一般化”,不搞“马后炮”,不搞“重复劳动”,在新、深、实、需、行上想问题,下功夫,作文章,所提出的建议必然受到党委、政府的欢迎,政协的“人才库”、“智囊团”作用也就能够得到发挥。
要在工作落实上抓反馈。“虑之贵详,行之贵力。”好的调查报告、建议案或提案仅仅是纸上的蓝图,要使其发挥实效,贵在落实。县政协在提出调查报告、建议案或提案后,不能当甩手掌柜,要继续跟踪落实情况,收集反馈信息,实现“落实——反馈——完善——落实”的工作机制,使政协在党委、政府重要工作、重大项目决策之前、贯彻之中、落实之后都充分发挥“协商与监督”的职能,使全体政协委员深感政协有为、有位、有荣,不辱使命。比如,当县委、县政府决定采纳稻田承包责任制形式时,我们便经常与主管单位县农委联系,督促了解落实情况,不断检验、完善建议案。县委、县政府再不要每逢冬季,以无数个电话会议喊“调整”,农村干部也感到放下了一个“大包袱”。又比如在“百村教育大调查”后,及时与县政府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及教育部门联系,对全党重教,全民兴教起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文史 /历史
 
东坪古茶市·吴奔星家族
 
□ 吴一辉
东坪为安化县城(1951年9月由梅城迁东坪)所在地,位于安化县中北部,资水中游北岸。柳溪自北向南经城区中心流入资江。
东坪是随着茶业的发展而兴起的集镇,早在宋时,就有茶叶交易市场。同治《安化县志》载:“宋置县后,遂立市场……宋茶法严,邑伊溪、中山、资水东坪产茶,视他销佳……”
1740年后,随着制茶技术的兴起、传播,至清末年间,东坪(含酉州及周围的桥口、黄沙坪等地)茶行(庄)发展到40余家,盛时达80余家,年出口茶70-80万箱,占全国出口总量的四分之一(见1940年王恩浩《安化茶业调查》)。据记载,1940年东坪有新太、浮记、正记、宜记、义和祥、益州通、楚玉、正兴昌等10多家茶号;酉州有晋聚兴、泰安、同裕泰、庆记、晋丰厚等茶号。
安化自古产茶,唐代就有“渠江薄片”闻名于世。特别是安化黑茶,自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定为朝廷贡茶,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定为官茶,一直是历代政府发展地方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和稳定边疆的特殊商品。安化先有茶而后有县属,在《宋史》中被称为“旧不与中国通”的“梅山蛮峒”(新化称上梅山,安化称下梅山)。北宋熙宁五年(1072)始设县,居民多为瑶族,汉人自后唐同光年间及宋元明清陆续迁入安化,以江西人居多。吴奔星家族明朝万历年间迁安。始祖吴泮山从江西庐陵迁安化东坪吴家湾,世世代代居住于此,耕读传家,与安化茶结缘。
     清咸丰年间红茶制作技术由福建传入安化,粤商在安化东坪设茶庄收购红茶。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被辟为通商口岸,英国商人在汉口设茶庄收购红茶。吴奔星的叔曾祖父吴云阶、祖父吴器珮于同治、光绪年间在东坪开设茶行,制作黑茶、红茶。吴奔星家族在东坪有四家茶行。原址分别在现县公安局、东坪完小、萼辉堂、县招待所(今安化县人民医院)。吴奔星家族制作的黑茶、红茶由东坪大码头、吉祥祠码头、三人码头等茶行码头装船或由木排、竹排经资水到益阳、岳阳过洞庭湖到长江再到汉口。红茶由英国商人收购再由海轮运往上海销往欧洲;黑茶由汉口换船走汉水到襄樊再到陕西、山西销往俄罗斯恰克图或经新疆伊犁销往莫斯科。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吴奔星家族富甲一方。横跨安化县城东坪镇柳溪两岸的镇东桥同治年间始建,最后竣工于光绪五年(1879年)冬月,由吴云阶、吴器珮叔侄以及谌厚夫等人主持。费资两万金,历时9年,因“横柳溪两岸而镇东西”而名“镇东桥”。桥长120多米,石砌桥墩,全木桥身,青 瓦盖顶,飞檐翘角,东西桥头高耸燕尾式楼,古朴壮美,大气恢宏。桥头东有很大的青石码头,为了纪念吴云阶、吴器珮、谌厚夫三人的功绩,码头名曰:“三人码头”。
吴家大院吴奔星故居座落于东坪镇吴家湾县公安局家属楼旁,属于清代两进四合大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三千多平方米,为目前安化少有的清代木构建筑。百年建筑上,古朴精美的雕花门窗,能使后人感悟到安化历史上茶市的繁荣和历史的变迁……
吴奔星(1913~2004),笔名东方亮、欧阳镜,1937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家、诗人、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生奔波南北教坛,著作等身。虽自1932赴北京求学后只两次回乡,但乡情十分浓厚。1989年,回乡参加纪念陶澍逝世150周年学术讨论会,曾流连忘返于柳溪,写下了“谁人识得童年面,手捧溪水照几回”的诗句;后又为梅山诗社题词:“文学是人学,诗学是情学。无人不成文学,无情不成诗学。愿与安化梅山诗社同仁共勉。”2004年元月,吴老在南京作了题为《怀乡》的五言律诗,发表在《安化作家》报:“落魄来东海,游魂忆柳溪。无端闻虎啸,有意听鸡啼。地冷花难发,势孤首易低。家乡可爱处,长在洞庭西。”不久,吴奔星以92岁高龄客逝于南京,这首《怀乡》成了他的封笔之作,也成了他对家乡的绝唱。
吴家大院除了吴奔星,在现代文学史上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吴翰云。吴翰云1895年生,原名吴子厚,吴奔星堂叔。中学毕业后进中华书局工作,19世纪30年代曾任《小朋友》主编,为孩子们创作了《两个猎人》、《狐和长舌鸟》、《玫瑰花后》、《骄傲的螃蟹》、《狐和野牛》等30多篇童话。其遗孀刘四妹现已96岁高龄,与次子吴五龄住在十八拐山脚下。
吴家大院茶业代有奇人。曾任长沙茶厂厂长兼总工程师的吴佳强,是猴王牌茉莉花茶的创始人,号称当代茶王。
 
茶票说事
 
□ 罗艳群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茶叶长时期都是专卖品,茶引就是官府专卖茶叶的产物,茶票是清代后期用于代替茶引的票据。不管是茶引,还是茶票,都与安化历史上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具体说,茶引是我国历史上茶商纳税后由官府发给的茶叶运销执照。上面开具运销数量及地点,从事茶叶贸易的具体规定。获得茶引须向政府缴纳百分之十的引税。凭茶引贩运茶叶可免除过税(行销过程中征收的税)。这种茶引,类似现代的购货凭证和纳税凭证,同时也具有专卖凭证的性质。
将“茶引”改为“茶票”的是左宗棠。左宗棠是晚清军政重臣、著名湘军将领,被誉为西北茶务第一人;也是安化籍人士两江总督陶澍的亲家。1839年陶澍去世后,左宗棠来到安化小淹亲自规划督修了陶澍陵园,并为抚养教育陶澍的儿子、也就是他未来的女婿陶桄,在安化居住了8年。这8年他对安化黑茶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终于明白为什么他的亲家陶澍如此喜爱和推崇家乡的黑茶。因此他在担任陕甘总督期间,仿效陶澍在官盐经营上发放盐票的作法,改“茶引”为“茶票”,规定只要想经营安化黑茶的都可以领票,不论多少。左宗棠的这一茶事制度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安化黑茶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黑茶边销和出口俄国的贸易问题,为新中国边茶供销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左茶票上的文字为:陕西官茶票   财字第伍柒壹号   陕西财政厅为发给官茶票,以便采运而维茶务事。照得:销陕湖茶,向系由陕发票,招商承领,现应仍照旧章办理。每票以伍拾道为准,每道以捌拾斤为限。领票一张,缴纳票费银洋壹百伍拾元;其特税一项按新订章程,由入境首局一次收清。完税之后,无论行销本省何处,概不重征。兹据商人益生源请领陕官茶票伍拾道,计茶四千觔,除票费缴清外,合亟发给票据。为此,仰各地方征收机关一体遵照:如该商到境,查明票内道茶数目相符,税款缴清,刻即盖戳放行,不得留难阻滞;倘敢故违,准该商呈明究办。惟该商票货仍照章不得相离。如有茶无票,即以私论,将茶充公变价。此票应于运销地点,由当地局所具呈缴销。各宜凛遵毋违,须至茶票者。
 
右票给商人益生源。准此。
中华民国廿七年 月 日
厅长王德溥
文史 /文化
 
还愿与梅山文化的包容性
 
□ 地也也
梅山人习惯神灵思维的人居多。个人或家庭有比较大一点的事情,估计仅靠“人努力”不够,还需要“天帮忙”,需要“运气”,就要求得“神灵”的庇佑。认为“运气”是当世神灵鬼怪的作弄,“运气”或“命运”掌握在神灵鬼怪的手里。用今天的话说,神灵普遍是向善慈悲的正能量,鬼怪是向恶凶狠的负能量。神灵的力量因为慈悲向善,人可以祈求依靠利用,而鬼怪的力量因为凶狠向恶,只能依靠神灵来遏制或规避。梅山人对神灵鬼怪的向善向恶不一概而论,认为有作怪的神灵,也有行善的野鬼。于是梅山人面对比较重大、比较严肃的事情,都要祈求神灵鬼怪的庇佑,以顺利达成目标。
梅山人向神灵祈求,过程至少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表达自己的愿望,提出请求,叫“请愿”;另一部分是如达成所愿,许下酬谢的诺言,叫“许愿”。祈求的方式有很多,从地点来分,大致有三种:第一种不讲究地点,是触发式的,随处可以。我奶奶在世的时候,我们兄妹有什么头疼脑热,在什么地方遇到,就在什么地方开口请愿:“请起发显公公,我屋里的伢仉脑壳疼,你保佑他好了,我许你一碗斋饭,下半天好了,晚上就还。”发显公公是我们那地方的神灵,比较小的事一般请他,有的时候请土地公公或观音菩萨,没有规定。只要知道的,想到谁就请谁,也没有顺序。第二种比较讲究地点,在自家堂屋祈求。在梅山地区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堂屋,几乎所有堂屋都设有神堂(在城里,由于房屋贵,少有堂屋,但也有不少在家里设有神位的)。祈求时,神堂上设有神位,也可以不设神位(梅山人认为堂屋正面是天然的神位),可以点上香、亮(蜡烛),也可以不点(梅山人认为香、亮是形式,关键在于心诚),一般不需要跪下,只需要严肃地站立在神堂前,双手合十虔诚地祈求。请起的神灵一般比较多,佛教的、道教的、地方的、家族的,只要知道的一般都要系统地请到。祈求的人必须是屋里的当家人或辈份比较高的人,以示对神灵的尊重。这种方式用得比较多。第三种是到庵堂、庙宇去祈求。这一般要是家中的大事、难事。去前要发起敬心,备上香、钱纸、蜡烛、礼金等。到得庵堂或庙宇要恭敬跪在神像前,由神职人员代替请愿、许愿,是否成功,通过打卦来得知。有时卦打不准,则怀疑有什么地方冲撞了神灵,由神职人员从各方面代为忏悔,直到打准为止。
愿请下后,梅山人不会放松“人的努力”。有病的不会耽误延医抓药,求升学的更会加倍努力,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依然会起早贪黑。一段时间过去,当所求的愿望达成,既会总结“人”的艰苦努力,也会感谢“神灵”的看顾;即使没有达成,也很少有责怪神灵的,更多的是总结自己努力不够,虚心接受“命中不该有”的现实。但也有责怪的,我奶奶遇到什么事许愿不灵,就常怀疑哪个“家神”作怪,就来“恶的”,突然发怒:如是某某某,我知道你是要来讨饭吃,你神不神鬼不鬼,你要吃跟我讲,不要弄得小把戏不快乐,饭煮熟了尽你吃,你还不收手,我还你吃、吃、吃,我还你吃大粪。话说得是咬牙切齿,恶狠狠拍桌子摔凳。偶尔也 灵,所以奶奶常说,活人不怕死鬼、要火勇高。
达成了愿望的,一般都要按许下的愿及时还。许下的斋饭,就要当天晚餐的时候,盛一碗饭放在桌子上,饭上搁一双筷子,嘴里念叨请神灵吃饭就可以了。有的许下的“包封”(冥钱),有的许下的“盘”(衣服、用具、冥钱等),就需要神职人员按相应的规则、程序来还。一般在夜里还,地点就在祈求者的堂屋里、家门外。如果许下到庵堂、庙宇还的愿,则非亲自去不可,不亲自去或不到庵堂、庙宇还,则要向神灵说明,求得神灵的谅解。也有不还的、拖着不想还的,后来发现顺利达成的目标出现了倒退,或干其它事很不顺利,才意识到该还的愿还是要还。这样的还,常听人说往往有波折,不轻易能达成或干脆达不成目标。
我们现代的梅山年轻人,对许愿、还愿,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在这样的神灵思维语境中长大,陌生的是完全接受的现代教育,教科书上是全然反对这些思想的,批为迷信。然而随着阅历的加深和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很多人又会加入到祖辈、父辈的行列中来。
梅山地区有一个关于马路镇云台山真武祠来历的传说。200多年前,当地有个叫邓自斋的村民,因儿子久病不愈,千里迢迢到湖北武当山求真武大帝庇佑。回来后,儿子奇迹般地好了,以后每年秋天,邓自斋必去武当山朝拜一次。到83岁的时候,无力再去了,便四处化缘,在云台山顶上修建了一座真武祠,取名“即武当”,等同于湖北武当山之意。里面供奉有真武祖师、南岳圣帝和观音菩萨等。
从梅山人请的神灵与梅山地上庵堂、庙宇里供的神像可以看出,梅山人是多神信仰,没有门户之见,没有大小之分,没有内外之别,只顾灵验有用。道教、佛教是外来教派,关公、财神是外来神灵,梅山人一律诚心供奉。不仅同一个山头可以道教、佛教、巫教同在,就是同一座庙里,也可以三教的菩萨摆在一起。在家中的神堂更是可以“大团圆”,除了三教菩萨,还可以奉本地神像如法显公公、本家祖先画像、牌位等。也有把毛泽东塑像摆在神堂上的,更多的是在神堂上贴毛泽东画像。安化县平口镇的水月寺更特别,将毛泽东塑像奉在大雄宝殿内。从此不难看出,梅山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
 
 
文史 /人物
 
“以人存艺”与“以气为主”
 
——陶澍的书法观念与作品简评
□ 金华山
陶澍是作为一代干国良臣而名世的。其实,身处笔墨纸砚为文化交流必需工具的时代,所有奏折、诗稿及应酬书信联匾都得亲自手书,陶澍的书法也多有可取。兹录陶澍文集中关于书法论述的一些片断,结合现存的部分笔迹略作赏读,以期抛砖引玉。
在《陶澍全集》中,笔者找到的陶澍关于书法的论述只有五处,且全部集中在第六册《文集》里。
其一,是《圣教序跋》。《圣教序》全名《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文,由怀仁和尚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自己的书法见解,但“此本墨光奕奕,神采夺目,当为武关构纸之遗,临池家其宝诸”的跋语,说明陶澍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实际也就是认同了王羲之的书法风格。
其二,是《跋陆文恭公手书忠宣奏议》。“无事不以古贤自淬砺,至于心正笔正。所书四册,自始至终,字画端正,无一笔稍懈,其坚定不移之概,亦于此可征。”这里,陶澍提出了“心正笔正”的思想,而且同一幅作品要始终如一,与柳公权答唐穆宗的“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旧唐书》)思想一脉相承。
其三,是《历朝史印序》。同时代摹印大家黄楚桥为历代良史人篆一章,汇成《历朝史印》,求陶澍作序。虽然与书法直接关联不大,但陶澍还是无意中表露出了自己的观点:“夫以印为印,业此者之所知也。罗良史数十百人于胸中以为印,则非业此者之所知也。楚桥之胸,有此数十百人与之往还。噫!其所以能为楚桥之印也欤!”走正道,与正人交,一心求正,才能有大的成就。这一点,与《跋陆文恭公手书忠宣奏议》中提出的“心正笔正”相响应,指出了做人是学书法的前提,与白居易“汝果人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异曲同工。
其四,是《东皋印人传序》。在给黄楚桥的《东皋印人传序》里,陶澍由“抑余闻许实夫、姜自芸诸君子,或以气节著,或以文章名,不仅以印传也”,得出“以人存艺,不必以艺存人焉,可耳”的结论。可以说这一点是在《跋陆文恭公手书忠宣奏议》、《历朝史印序》中提出的观点上更进一步强化了做人的重要性,其正确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天下行书无数,为什么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能排第二?史传宋代蔡京的书法也十分了得,为什么岳飞传下来了《前出师表》而蔡京的字却罕有流传?为什么南昌城里要刮起一股铲除胡长青的题字之风?个中道理,不言自明。
其五,是《题卓海帆收藏成亲王书三则》。陶澍的书法观点集中体现在这则题跋里。成亲王爱新觉罗·永瑆(1752-1823)是乾隆皇帝十一子,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称乾隆四家。其书初学赵孟頫书法的圆润、端美,后学欧阳询、虞世南书法的转折方劲,以行书楷书名世。陶澍对成亲王的书法十分推崇。称其“天真烂漫不可凑泊,洵古今奇作。”又运用通感手法,将其书法透出的意境与李白的古风《蜀道难》所描摹的景致作比。陶澍在评价成亲王书法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书家有气骨神韵数者,以气为主,而骨与神随之,韵则尤难,非襟怀超妙而涵养之深者不能。右军以后,惟虞永兴(虞世南)、蔡君谟(蔡襄),足以语此。”气,主要指书法的生气与流动贯通,是一种审美感觉;骨,主要指书法的字体结构,是书法的存在形式;神,则主要指通过书法作品表现出的一种书家气质;韵则是几者综合产生的美感。陶澍所推崇的几人中,虞世南书法以骨力见长,蔡襄则以血肉丰满见长,王羲之则形神兼备,气韵十足。
其实,陶澍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他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完全印证了他提出的书法理论。陶澍是帖学书家,崇尚“二王”,讲究气韵,飘洒灵动,舒展自如,非常流畅,尤其体现在其书信与行书作品上。同时,陶澍又曾与包世臣、梁章钜等提倡、完善碑学理论,考证和临写北碑;在岳麓书院读书时曾开始临摹麓山寺碑,后学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等唐代楷书大家,因而结字又讲究法度、端方古朴,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其大楷结字上,综合了多个方面的美学元素。陶澍流传下来的书写历代书论家的作品很少,但偏有一帧冯班所作的《钝吟书要》,该文书法观点核心就是尚韵与崇法。而其推崇的成亲王的书法,也正体现了这两方面的美学思想,可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翻开中国书法史对书家的介绍,陶澍没有名字,显然不属“以艺存人”类。但是,上互联网“百度”一下,或者去全国各大博物馆,你会发现陶澍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和不作为书法创作却照样作为书法作品流传下来的书信手稿还真不少,是典型的“以人存艺”者。其中还有各种应酬作品,如为一些名家书法、绘画作品题跋。收入《陶澍全集》里的文字,就有《跋贤母图》、《田观获图跋》、《题陈山东仲像后》、《书骑马小照后》、《黄秋士重写锡山竹炉图跋》等多篇。
作为政治家,陶澍的治绩是主流,书法只是附庸而已。但因为陶澍的名字,我们同时记住了他的书法。你说呢?
 
副刊 /追梦青春
 
“现代民歌教父”何沐阳印象
 
□ 李晓跃
何沐阳 安化县东坪镇人。初中时开始音乐创作。中学毕业后做过乐队,开过服装店,帮歌手写过歌。1997年闯深圳,凭《深圳爱人》一举成名。后以“中国风”作为创作理念,为徐千雅、中国力量、黄英等歌手及组合制作专辑。2003年,为凤凰传奇量身定制《月亮之上》,随后被北京大音华典唱片公司聘为艺术总监。中国民歌曲调结合现代音乐元素编配的《月亮之上》奠定了其“现代民歌之父”的地位。不但写歌谱曲编排制作,也出专辑、开演唱会,还经常被邀为电视节目、现场活动嘉宾并在各类歌手大赛中担任评委。,音乐理念与众不同,经常语出惊人。2014央视马年春晚上,由其作词谱曲的《天耀中华》作为零点压轴节目上演。
 
他常被中央电视台邀请作为娱乐节目的嘉宾,他的歌曲一首接一首在神州大地广为传唱,他被乐坛尊称为“现代民歌教父”。他的名字叫何沐阳。有幸曾在他的家乡安化县工作,也有幸与他相识并在音乐上合作。翻开2011年以来随笔所记与何沐阳的交往,总会心生亲切。
 
初识何沐阳
听说那首红透大江南北的流行歌曲《月亮之上》的词曲作者何沐阳是安化人,2011年4月的一天,我几经辗转得到他的联系电话后,直接将电话打了过去。尽管我自报了家门,何沐阳还是显得有些谨慎。我简单地表达了想与他联系交流的想法。我告诉他,家乡的黑茶产业正在兴起,为了加强对外宣传推介,希望他能创作一首以黑茶为主题的歌曲。他说对家乡这种特产不是很熟悉,了解之后可以试试。
不久,我根据何沐阳提供的邮箱地址,发了一些关于安化黑茶的资料给他。
大约过了半个月,我到北京出差,忙完了公务约何沐阳能否见个面聊一聊,他欣然相允,并根据我出差的位置,提出在左岸意吻陶咖啡厅相见。北京的晚上灯火辉煌,人影绰约。高楼在溢彩流光的灯火中若隐若现,车辆在纵横交错的公路中款款前行。我的同学万兆丰在首都机场工作,他凭着在京城生活近二十年的老底子,拖着我左拐右转,顺利找到了左岸陶咖啡,一个闹中取静的小河边的休闲场所。
正如网上照片所见,何沐阳身材颀长,面相清俊,留着些许特色胡须。那天晚上,也许是安化让我们血脉相通的缘故,我们聊得比较投机。我聊家乡的山聊家乡的水,聊家乡的茶,聊家乡的人,聊家乡的变化;他聊《月亮之上》、《彩云之南》、《坐着火车去拉萨》等歌曲创作的经过及后来的影响,聊从深圳的音乐创作起步到在北京发展的历程,聊他对家乡的印象及对家乡发展的建议。我们一会儿用普通话聊,一会儿用家乡话聊,怎么顺就怎么来。
何沐阳是一个低调的人,不但说话低声细语,而且总是那样谦逊随和,不摆谱,不自夸,不说三道四。
 
第一次合作
与何沐阳在歌曲创作方面的初次合作,不是写安化黑茶,而是写抗洪抢险。
从北京出差回来不到一个月,南方便非常早地进入了主汛期。一连几轮特大暴雨夹着腥风从天而降,把湖南三大暴雨中心之一的安化淋得天浑地暗,鸡犬不宁。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周强率省直相关部门领导亲自到安化视察灾情,听取工作汇报;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也闻“雨”而至,连续派记者深入一线现场采访,向全国人民及时报道安化雨情汛情以及抗洪抢险的场景。我作为防汛指挥部的成员,与同事们一起没日没夜地工作着。6月13日,我在沿资江河段察看灾情时,看着满目苍痍的村庄田野,听着抗灾一线干部与群众战天斗地的场景介绍,回味起半个月来的工作和生活,我一鼓作气创作了歌词《我们行动起来》,并发给了何沐阳,希望他能尽快谱出曲做成音乐。
没想到,这首歌词引起极富同情心的何沐阳的误会。何沐阳以为家乡已全是一片汪洋泽国,需要整体搬迁到别的地方去避难。他打电话说看了我的歌词中描绘的情况十分揪心,问我具体受灾情况。我在电话里把雨情汛情及我们采取的防汛措施简单描述了一下,他这才松了一口气说,歌词不错,但有几个点还需修改一下,否则易发生歧义。在察看完灾情回家的路上,根据何沐阳提出的意见,我在手机上快速对《我们行动起来》作了修改后再次发给了他。
何沐阳很快回信了:“呵呵,很好了,我先按这个谱曲。”
四天后,何沐阳回信告诉我,曲子已经谱好了,并做成了音乐;同时说明音乐是请在益阳工作的安化籍音乐人阮梓乔制作的;因这是公益事情,相关费用是他支付的;从节约的角度,没有选择在北京录音,阮梓乔也是帮忙性质。短信结尾处还特地写了一句简单而深情的祝福——祝好!
我在县防汛指挥部通过上网收听了何沐阳发来的《我们行动起来》,旋律铿锵悦耳,声音高亢激昂。安化第一首抗洪救灾之歌就这样诞生了!在我当时听来,感觉气势一点也不亚于《抗日游击队之歌》!
我心里洋溢着深深的感动。一是何沐阳工作很忙,能挤出时间那么快地谱成了曲,二是音乐是上十人的合唱,梓乔兄不知从哪里请来了这么多歌手(后来听他说是从湖南师大请来的一群艺术学院的学生);三是还主动提出相关费用由他支付。因为我知道,从编曲、配器、请人演唱到录音都是要给人家报酬的。
后来,安化电视台将歌曲配上他们摄制的全县抗洪救灾的壮观画面,连播了几天。很神奇的是,可能天老爷都被大家的诚心和精神感动了,歌曲播出不久,就果真如歌词中所写“日出云开”了!
谢谢你,沐阳!谢谢你,梓乔!如果不是我写这篇文章,又有谁知道,你们为了家乡的抗洪工作默默无闻的付出和对家乡的一片拳拳之心呢?!
 
共创《黑茶缘》
8月3日。日丽风清。我陪外地一班客人来到白沙溪茶厂考察。
白沙溪茶厂是安化一家有八十多年历史的老厂,不但为边疆牧民输送了多年的生命之饮,还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片茯砖茶、第一片花砖茶。当安化黑茶穿越历史烟云重现生机后,这家茶厂尽得天时地利人和,顺利进行了国有企业改制和股份制改造,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考察这天,厂里呈现的一派生机勃勃、热气腾腾的繁荣景象让我颇感振奋。
在考察完该厂回县城的路上,我两三年来全身心参与全县黑茶产业打造所积淀的思绪和情感一下子倾泻而出,心海里自然而然地流出了《黑茶缘》的歌词。我曾写过一首《安化黑茶传天下》,是从正面写的黑茶。现在听来,还真是一首地道的广告歌曲。正因如此,安化黑茶企业每次在外地参加茶展,进行品牌推介,都喜欢放这首歌。这次的歌曲则从侧面着手,写的是一对从远古或从异地现代都市走来的青年男女,在雪峰湖畔、资水河边、茶马古道上畅游和品饮黑茶时相识相知的情感故事。日后他们是否相伴相依、携手到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愉快的茶旅之行中萌生的那段值得珍惜和珍藏的往事。
我把歌词发给了何沐阳,他给我回了三个字的短信:非常好。
日子在忙碌而平淡中滑过。
一个月后,我忽然接到了何沐阳的电话。他说:“《黑茶缘》这首歌我构思了好久,家乡的歌曲我比较慎重,一定要写出一首好作品。”电话中,他还简单地介绍创作的背景。他说,最近去北方出了一趟差,坐在火车上,看着草原上的一草一木从车窗外缓缓向后退去,家乡山水风情一一浮现在他的眼前,一段古典悠扬的旋律从他的心底响起,《黑茶缘》的曲子就这样悠扬出来了。
11月9日,何沐阳把已录好的旋律发给我。旋律非常好听!意境悠长幽雅,节奏舒展平缓,精确传神地表达了歌词中描绘的因安化黑茶结缘的情思。
日子转眼到了2012年2月。何沐阳告诉我,由徐千雅演唱的《黑茶缘》小样已录制好,并发到了我的邮箱。经过徐千雅的深情演绎和再度创作,歌曲又增加了不少韵味。
本来,我与何沐阳商量,打算组织人马将这首歌拍摄MTV的,正好碰上县里的欧阳吉元老师和杨文辉先生撰写了一部以安化黑茶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古道茶香》,该剧拟由湖南卫视导演执导并拍摄,他们有想法要请本地写手写片尾曲。编剧、导演及制片人听了这首歌以后,一致认为这首歌契合剧情,比较适合作片尾曲,只是部分歌词和旋律还需作适当修改和调整。我问何沐阳是否可行,他说我定了就是。
 
竟然是同届
时候已近中秋,我以群发的方式通过短信给亲友发送出了许多祝福,自然也收到了来自天南海北的祝福。在众多的祝福语中,只有一条短信最为特别,是何沐阳发过来的,它不是移动公司操刀手炮制的千篇一律的程式化的话,而是一段创作的极富韵味的诗,也是一曲旋律优美的歌。
短信前,何沐阳还附了一段话:值此佳节,将我特为中秋所写的、徐千雅演唱的歌曲奉上,祝你快乐、健康、圆满!
在悠扬的旋律和千雅深情的歌声中,我给何沐阳回了一封短信:谢谢你送给我的祝福,这是我中秋收到的最有品位和品味的“月饼”!我最喜欢其中两句:“半生辗转/换来此刻安祥”;“淡忘那昨日忧伤/最悠扬/桂花深处的歌唱”。人生的诸多感悟和态度,尽含其中。
何沐阳回复说:呵呵,天涯难觅知音啊!
对这个知音,我虽然从网络和报刊了解到他是地地道道的安化人,年龄应该与我相仿,但没想到我们竟然是同届,难怪我们有诸多相似的人生感悟和共同语言!
得知这一情况,是我邀请何沐阳一起参加2011年12月3日费玉清在长沙举办的个人演唱会之后。费玉清是台湾著名歌手兼主持人,人称“小哥”,以其轻柔抒情的演唱风格征服了不少歌迷,曾红透台湾乃东南亚,演唱的《一剪梅》、《千里之外》现在还在大陆广为传唱。因母亲是安化人,对家乡很有感情,所以费玉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常称自己是安化人。10月份左右,县委县政府得到费玉清经纪人传来的消息,说费玉清会在12月份在长沙开演唱会,希望见见家乡的父老乡亲。当时我和何沐阳正考虑是否请他与徐千雅对唱《黑茶缘》,所以一同来观看费玉清的演唱会,想寻机与之商量合作事宜。后因种种原因,我们打消了此念头。
看完演唱会,在送何沐阳回北京前,我邀请了一帮大学同学陪他吃饭。结果到饭店见面一聊后发现,我的同学竟然全是他安化二中高中的同届校友!那么我和他自然是同届了。
何沐阳给同学留下的印象是,经常坐在教室的后排,不大爱说话,喜欢写诗和弹吉它,那时可是最流行和时尚的!没想到何沐阳当年的喜好,发展成了现在衷情的事业。
在送何沐阳到机场的路上,我们聊起了当前民族歌曲的创作,我们的许多观点和感受都非常相近。纯艺术歌曲往往曲高和寡,但代表一个高度和水准,通俗歌曲反映大众心声和情怀,但体现不出技巧。要做一个既有品位又广受欢迎的时代音乐人,要善于在两类歌曲中“穿越”,或善于将两类歌曲融合。何沐阳之所以成功,能不断推出让听众喜爱的作品,也许正是做到了这些。
从2003年创作《月亮之上》开始,何沐阳渐渐摸索到一种比较成熟的原生态民歌元素和现代节奏加上城市人文色彩的音乐表达方式。一条从蒙古、大漠、新疆到青海、西藏、云南的音乐丝路逐渐清晰,因而有了《新疆玫瑰》、《坐着火车去拉萨》、《彩云之南》。何沐阳说,他以前未去过这些地方,但那些传承了多年、经久不衰的音乐给他的印象非常深刻,似乎这就是中国人血脉中千年传承的律动。《月亮之上》的诞生,预示一种新民歌风格的开始,因此他在歌坛被尊称为“现代民歌教父”。同时,因紧贴时代脉博进行创作,他又有了《中国看见》(奥运中国故事主题曲)、《世界》(世博志愿者主题曲)、《跟你一辈子》(电视剧《仙女湖之墨仙》主题曲)和在中央电视台三套推出的《美丽中国》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何沐阳,我们祝愿你朝着自己的音乐梦想,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并成为音乐大师!这是家乡人民的期盼。家乡人民也是你坚强的后盾!
 
副刊 / 文学生活
 
宁再军 安化县大福镇东山管区排行湾人,本刊又一次推出的一位草根文学青年。高一起痴情于文字,是典型“书中自有颜如玉”理念信奉者。在颠沛游离的间隙,拼命地节省时间来读书和创作小说。作品发表了不少,却基本收不到样刊,更无从谈稿费收入。与现代纯写小说者不同的是,这位年轻人还颇通老祖宗的格律,作品中时不时会夹入一些让人读得柔肠寸断的旧体诗词。县里举行文学大赛,宁再军是不可多得的古今通吃者。
 
宁再军的文学梦
 
□ 蒋英姿
2013年安化计生征文获奖作品中,《老婆怀孕生子那些事》是唯一一篇写计生负面问题的作品,虽然只获了优秀奖,作者宁再军选材的大胆与为人的坦率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一番打听,与他网上取得联系。近十年来,在近乎“流浪”的生存方式中,他执著地扼守着一份文学情怀,笔耕不辍,写下了二十多万字的小说、散文。
 
将名字变成铅字
宁再军是家里唯一的男孩,虽然家境贫寒,他还是集家人千般宠爱于一身,没有吃过多少苦。四个姐姐念完小学便辍学务农,只有他顺利念完初中、高中。宁再军理科成绩优异,文科成绩一般,不爱写作文,讨厌看文学书籍。
从一个讨厌作文的少年变成文学爱好者,宁再军要感谢高一时那场暗恋。
宁再军暗恋的对象是他的同桌颖,一个长发飘飘、有着一对水灵灵大眼睛的女孩。但宁再军没有勇气表白这份爱,因为颖是通学生,家境富裕,而且爱好文学,博览群书,嘴里经常冒出一些古典诗词和哲理名言,让宁再军不得不仰视。但颖也有烦恼,她跟宁再军说,她的梦想是成为作家,她最崇拜那些发表文章的同学,她希望自己的手稿也能变成铅字。可是,她投过很多稿,都没有发表过。
宁再军就是在那个时候萌生“当作家”的念头的。当作家,发表文章,便能得到自己喜欢的女同学的青睐和崇拜,是多么幸福!宁再军开始恶补语文,恶补作文。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语文成绩一直徘徊在70分左右的宁再军在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中第一次考了85分。他的作文水平也大大提高了。以往干巴巴的作文里开始出现诗词、名言、歇后语,虽然那些诗词名句生搬硬套的痕迹很明显,他还是从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认可中收获了满足。颖对他明显有了好感,说:“我们比赛吧,看看谁先发表文章,把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就算谁赢!”
从不喜欢看课外书籍的宁再军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开始迷恋课外书。他渴望自己能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把看过的唐诗宋词、散文名篇、小说故事全收录入脑海,再一一在作文中大放异彩,早日圆“铅字梦”。可是,一直到高二第二学期,宁再军的作文还是没能变成铅字。让他更受打击的是,这一学期结束,颖转学了。
宁再军把所有的失落和失意化为文字,倾注笔端。从写作中,他发掘了可以随心所欲支配文字的快乐,也学会了将现实中的遗憾通过笔下的人物来圆满。他渐渐地迷上了这种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减压方式,上课写,下课写,白天写,晚上写,语文课写,数学课也写。老师的讲课,他听不进了,学习成绩下降了。2002年高考,他只上了专科线。考虑到家庭贫困,父母为供他上完高中已经筋疲力尽,自己就算念完大专,也同样只能打工,他放弃了上大学,在东山村八一完小当了代课教师,一年后加入了南下打工的大潮。他其实喜欢教书,喜欢和天真可爱的孩子打交道,可是每个月二百一十元的工资实在让堂堂七尺男儿捉襟见肘。理想与追求重要,面包更重要。
2004年,宁再军进了一个做塑胶玩具的工厂,在工程部做样板。一个月可以挣四百多元,但工作强度非常大,一天十多个小时,夜里加班加点是常事,也没有休息日。宁再军却感觉不到郁闷与劳累,因为在这里他结识了生命中第二个爱好文学的女孩辉。辉是啤机部的员工,宁再军到啤机部领料时,发现辉的工作台下放着一本《大鹏湾》杂志。那是一本反映打工仔打工妹在异乡的生存现状的故事类刊物,深受打工族喜欢。宁再军一声不吭拿起杂志夹到了材料中间。辉以为宁再军想告发她上班时间看闲书,很着急,下班时在车间门口拦住他求情,宁再军说:“我只是想借来看看,觉得很不错,你从哪儿买的?”辉把买书的报刊亭地址告诉了宁再军。杂志是月刊,宁再军和辉商量,两个人轮流买,这个月你出钱,下个月我出钱。轮流买了三个月杂志,两个人便很熟了。辉告诉宁再军,她从小就喜欢文学,初中时在校刊上发表过作品,如果不是父亲重男轻女不送她上高中,她一定能考上大学当作家或记者。宁再军相信辉的话。辉跟他讲述起童年时为了争取读书的权利跟父亲拔刀相向的情景时,声情并茂,用词准确,让宁再军心头升起一股钦佩又怜惜的复杂感情。辉说想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发到杂志上,要让自己的哥哥和爸爸都看到,气死他们。宁再军被繁忙生活冰封多时的写作热情瞬间被激活。他把自己的故事、辉的故事写下来投到《大鹏湾》杂志上,期待有一天,新买的杂志上能看到自己的名字,给辉一个意外惊喜。他甚至在心里设计好了,等作品发表的时候再趁热打铁向辉表白,他相信,她一定会答应他。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追求。一边等,一边写,大半年过去了,他参加《大鹏湾》“打工辞条征文”获了头奖。可是,看着终于变成铅字的“宁再军”三个字,宁再军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这时辉辞职回家了,他失去了表白的机会。
虽然又一次失恋,第一次发表作品的成就感还是冲淡了宁再军心里的失落。他对写作的兴趣更加浓厚起来。2005年,宁再军进了东莞高步一家泡棉厂做碎料员。宁再军看中了这家厂很少加班,一个月有一天休息,可以利用这些时间读书写作,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这个时期,宁再军以自己在工厂的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大量的打工文学,有好几篇发表在《大鹏湾》、《江门文艺》、《佛山文艺》等刊物上。在泡棉厂干了半年,宁再军又进了一家条件相对好一些的日资吸塑厂做裁床。因为漂泊不定,宁再军虽然发表过不少作品没有收到过样刊和稿费。手上保留的几本样刊是他去夜市逛书摊时发现上面有自己的作品掏钱买的。
 
进军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的兴起,为宁再军的写作开辟了新的天地。相比纸质媒体,网上写作互动感强,时效性更强,可以随时更新,随地写作,也可以及时与编辑沟通。不像杂志,投稿后要等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发表,发表后又要等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收到稿费。宁再军浏览了很多有名气的网络作者的小说,心里对网络小说写作有了谱。网络写手最扎实的功底是打字速度,每天都要更新,必须有新情节、新故事来吸引读者。2007年春节过后,宁再军跟随表哥去了长沙,在长沙某小区当了一名保安。上班前一天,宁再军花八百多元钱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可以上网,可以打字。相比在工厂做事,保安工作时间固定,而且是两班倒,上夜班更自由,只要不睡觉,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宁再军从这时候开始用手机写网络小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悲伤恋人》的前半部分,就诞生在保安亭。半年后,宁再军辞职去了广州,在亲戚的引荐下到虎门一高档小区当保安。这里工作八小时制,三班倒,写作时间更充足了。宁再军花三个月时间完成了《悲伤恋人》。小说后来更名为《爱你没商量》,和“榕树下”网络签约。但小说最终没有出版,因为宁再军没法按照出版社的要求对全文进行整体修改。当时他没有电脑,在手机上要对十多万字的文章进行全方位的审视与包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手机容易出现故障,有时连接有误,上传不成功,写的文字全白写,宁再军只好放弃了。小说虽没能出版,宁再军在网上却拥有了很多粉丝,有的成为了他的朋友。
东莞常平一位年过六旬的老村长视宁再军为知已,经常给他寄各种文学书籍,还把他引荐给一些诗人、作家和报刊编辑。有了这些朋友的相持相扶,宁再军的生活不再那么封闭、呆板、空洞。
2008年,宁再军意外闯进安化论坛,看到了“锦绣安化国庆六十周年”征文启事。他积极参与,获了小说、散文两个类别的优秀奖。从此,他进入安化作家群,开始与安化文学界的朋友走近,也开始频繁参加安化各类征文活动。2009年,他在安化县供销社征文大赛中再次获得优秀奖。
这些奖项给了宁再军莫大的鼓励和动力,他开始写第二部长篇小说《寻情记》。这是一部半纪实半虚构的小说,揉合了同事的经历和自己的经历,以第一人称方式写成。小说讲述了男主人公宁帅去深圳找初恋情人王如花,路上偶遇蒋丽云,两人患难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宁帅在蒋丽云的帮助下进了她打工的日资电子厂当保安,在这个美女如云的工厂,宁帅先后与曾彩凤、潘美莲、袁靓、张婷、蒋丽云等打工妹产生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关系……到最后,与宁帅走到一起的还是患难之交蒋丽云。小说首先在天涯网站发了一部分,后来与凤凰网签约。
 
在文学与生活之间
小说刚刚签约,宁再军的婚姻大事也敲定了。2010年冬,他和邻村的女孩宁佳兵结婚。媒人跟宁佳兵说宁再军会写文章,经常领稿费。为了证明这事的真实性,还给她看了宁再军发表在杂志上的几篇文章。自古美女爱才子,宁佳兵未见宁再军本人便心生了好感。有趣的是两人前往县城民政局领取结婚证时,县政协的一位文友尽地主之宜请小两口吃了一个便餐,回家后宁佳兵和她的父母便对宁再军更高看一等厚爱了一层,逢人就说有县里领导请他们吃了饭,这让宁再军第一次为自己是个文人而骄傲了好一阵子。
成了家,生活的担子便重了,盖楼和生孩子两桩大事像山一样压在宁再军肩头。2012年春节,宁再军把2011年的七天年休假连同春节后两个月的八天例休排到一块,送妻子回家养胎。那时家里的房子还只盖了一层,宁再军干了几天做水泥浆、提水泥浆、粉石灰浆的活,累得腰酸背疼。想想自己年过六旬的爸爸妈妈和叔叔,除了请师傅,其它杂活都是自己做;别人家盖房要买沙卵石,他们自己去河里淘洗干净挑回来,宁再军觉得自己愧对家人,希望自己的小说能早日出版,得到一笔不菲的稿费,让家人过上幸福生活。
可是,小说迟迟没有出版的消息,宁再军唯有精打细算过日子,每个月发了工资就全部寄回家。为了节约,他在宿舍做饭吃,去乐购大超市买打三到五折的临过期食品;公司给他买的社保他申请停了,为了每月多一百多元钱的收入……虎门十分繁华热闹,但都与他无关,因为出去和人一起玩就得花钱。为了少花钱,他唯一的娱乐就是玩手机,两部倾注了他太多心血和汗水的长篇网络小说的出版搁浅,没有磨灭他的写作热情,他又开始了第三部网络小说《交换》的写作。
《交换》写的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两个农村家庭为了钻计划生育的空子,偷偷交换子女的故事。农村的生育政策中有一条:头胎生女儿的,可以生第二胎。已经生育了一个女儿的丁香在第二胎又生了一个女儿时,与头胎生了个儿子没有办法再生二胎的林华偷偷进行了交换。这样,丁香圆了儿子梦,林华得到了生第二胎的机会。故事围绕两家人交换子女后的生活改变层层推进,全面铺开……
宁再军的写作速度非常惊人。从2013年11月6日到11月12日,6天时间便写了十二章,3万字。平均每天两章,5000字。但宁再军的写作常常会因生活的干扰而中断。父母生日回家做寿,孩子生病……这篇网络小说的最后一章至今停留在十二这个数字上。
这一趟回家,家人对宁再军的职业进行了重新规划。岳父母在长沙种菜,有空时就去工地上找零活干,妻子带着孩子与他们住在一块。他们劝宁再军到长沙找事做,也跟他们一样租田学种菜,得空时打零工。妻子的弟弟在天津的工地上做事,工价高,劝宁再军跟他去天津。妻子希望他进父母租房附近的一家钢筋厂,结束夫妻长期两地分居的生活。
宁再军感觉前路一片迷茫。是去长沙种菜,打零工?还是进钢筋厂?去天津的工地做苦力?他一时拿不定主意。从贫困落后的山区跑到东莞打工,长期甘心做一名保安是希望给自己的文学梦想留一个空间,他的壮志不是发大财,而是要写出自己的人生,写出优秀的小说。虽然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打工仔,但文学创造的路上,他想占有一席之地。他希望能为家乡的父老乡亲贡献精神食粮,他希望成为家人的骄傲,文学的骄傲。
也许,宁再军会向生活妥协,暂时放弃写作去尽一份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也许,宁再军还算不上真正的作家,他的作品,字里行间还透着稚嫩,他走向文学殿堂的路还很漫长、很艰难。但我相信,更多的阅历会丰富他的情感,这个笔耕不辍,怀揣文学梦想的保安,一定会用他的执着、勤奋感动缪斯女神,并最终得到她的拥抱。
 
 
□ 刘 化
钓鱼
河边上的人有一种说法:只要走得路稳的人都可以钓到岩巴鱼。此话不假。钓岩巴鱼是不需要用正经鱼竿、鱼线和鱼钩的。你随便找一根木棍、一截线,在线上系上半条蚯蚓,丢入有河沙的浅水处,死死咬着蚯蚓的岩巴鱼就算被扯出了水面,也不会松口。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看来,岩巴鱼也一样。
钓游昌皮最好的时刻是码头上有人剖鸡。鸡内脏翻出来的油腥一圈一圈在水面上漾开,气味会吸引游昌皮争先恐后游过来抢食。鸡肺是最佳的饵料,钓钩上挂一点点鸡肺,一时间,你会收竿都收不赢。要是平日,你可以钩上一只绿头苍蝇,任它在水里漂浮。苍蝇的翅膀在水面上扑楞楞地扇着,会引起在附近游荡的游昌皮的注意,它们会像端午节的龙舟一样贴着水面向食物冲刺过来。
良公钓鱼有些特别,他用的是排钓。几十上百米的绳索上系着各式各样的鱼钩:粗的有铁丝大,细的和绣花针差不多;有的钩只有一根倒须,有的则有二三根;有的一根绳上只绑一个钩,有的则捆着三四个。鱼钩上针对鱼不同的习性挂着不同的饵料:虾,蚯蚓,泥鳅,鸡肝,还有炒香了的黄豆粉子拌蜂糖搓成的坨子。等到喧闹了一天的资江归于平静,良公会在白天早已看好的河滩上放下一溜排钩。这种排钩威力了得!清晨起鱼时,脚鱼、白鳝、滑鲇鱼、黄那古、黑壳鳊……,鲜鱼一串一串出水后,活蹦乱跳,隔好远都能听到鱼在船仓板上“啪嗒啪嗒”跳跃的声音。麻溪口人有到资江挑早饭水的习惯,这时,良公的渔船已靠在码头边,大家都要先欣赏一下他的收获后再挑水回家做饭。那些年,良公真要感谢这一活路,是排钩帮衬这个有三个残疾人的家庭熬出了青天。
三队的顶红叔钓鱼又不一样。他喜欢在中午时分头戴斗笠,站在水齐膝盖深的河滩上,手握二三米长的钓竿,扔出插有鸡毛做浮标的鱼线,鱼钩上挂着一只小小的蛆。鱼儿上钩时,他的手腕只要轻轻一抖,一丈开外的鱼便在空中划出一条优美的弧线,准确落入他腰间别着的竹制鱼篓中,那眼法和手法,真的一绝。听老辈人说,顶红叔的叔叔、公公都是这一带活水上钓鱼的高手。 我想:这钓鱼的技艺也是有遗传的吧?
 
围鱼
资江发大水,河水会漾进麻溪好远。水退后,溪口的河滩裸露出来,正是围鱼的好时季。
围鱼的工具特别简单。大家从牛栏猪栏里抱来一些稻草,把它编织成稻草索。这索比箩筐索要粗许多,但比湾里死了人捆棺材的力索又要小一些。索的长短视参与围鱼的人数多少而定,人多,自然要长一些。每编织一个结,都要插一簇稻草,就像乡里人用楠竹丫织竹篱笆一样。只不过,竹篱笆是为了阻止养牲进园子,而稻草围子是为了防止鱼跑出围子。编织围子需要力气也要一点技术,当“师傅”的蹲在地上专注编织时,“徒弟们”围在旁边殷勤地打打下手,比如递一把稻草、倒一杯茶,或默不作声地认真看着。
抬围子下河要选稳重一点的人,因为围子是由稻草一节一节编织而成的,结构不是很牢靠,毛脚毛手的人不小心会把它扯断成几截。几个人肩扛着围子走路的样子很有玩草龙的味道。其余的人也不闲着,有的拿着脸盆,有的提着铁桶,那是装鱼的工具;有的掮着虾扒,有的头顶着菜箢箕,那是捞鱼的家伙。大家一路嘻嘻哈哈向河边走去。
队伍到了河滩上,大家开始做围鱼的准备工作。一些人在草绳上均匀地插入长条形的河卵石以增加沉力,这样围鱼的时候围子才可以紧贴着河底。一些人则把虾扒箢箕安放进水中,迎着水流一字儿排开,并在每一个工具里面用石头搭上一间小屋,围进来的鱼会觉得藏在这里很安全。
一切准备就绪,围鱼正式开始了。围子呈“U”字型沉入水中,两端各由有经验的人牵着,大家像围猎一样,顺着水流把鱼赶向设了埋伏的地方。岩巴鱼和沙鳅、钢鳅很听话地照我们的意愿一摇一摆向前爬动着,游昌皮和白皮鱼们也很悠闲地游来游去,它们暂时都还看不出人类的阴谋。围鱼开始后,是不能打打闹闹的,那会惊扰到鱼。因此,大家都默默地在两个牵头人的引领下,跟着围子静悄悄地走。随着口子越来越小,鱼显得有些不安起来。先前很有秩序的岩巴鱼麻麻弄弄挤在一堆,明显放慢了游动速度。游昌皮和白皮鱼们反应更大一些,似乎察觉到了有些不正常,显得慌张起来,开始窜来窜去。稻草索两端合拢后,我们一齐攒劲手脚并用,瞬间把河水搞得浑浊不堪,鱼在浑水里迷失了方向,找不到突围的地方,只能顺着围子乖乖地进入我们设下的圈套。
起鱼的时候,虾扒和箢箕等工具出水要干脆利落,否则到了手的财喜会因为动作迟缓而跑掉一些。
上了岸的鱼跳起老高,虾子则弹来弹去,只有青壳螃蟹依然不急不慢踱着方步。
大家边拣鱼边商量下一围的方案。突然,有个小女孩像鬼打哒一样嚎啕大哭起来。她的哥哥跑过去,把妹妹那只被“疯木佬”刺得有些红肿的手指放在嘴里吮吸了几下,然后吓唬她:“还哭,下次就不带你来了!”女孩像掐断一皮竹篾一样,真的不哭哒。
 
卡鱼
卡鱼的工具包括卡子、棕丝、绳子和哈尔巴(蜻蜓)。
哈尔巴是诱饵。红哈尔巴和黄哈尔巴以及早晨刚从露水中脱壳而出的嫩哈尔巴是不够格的,它们的生命力太脆弱,在水中折腾不了几下就会死去,不是活食。铁壳哈尔巴要威武得多,风吹浪打中仍能活力十足。因此,你在房前屋后举着粘有蜘蛛丝的捕网捉哈尔巴时,要特别有耐心地寻找这些又老又黑的家伙。下面这首童谣正是那种场景的写照:
哈尔巴,
趴篱壁,
我把肉你呷,
你把鱼我呷。
绳子起着固定的作用,它一头系在漂浮水中的卡子上,一头结在岸边的柳枝上。最好的绳子是母亲纳鞋底的麻绳,这种绳子耐泡,绵性好,又耐磨。一旦鱼上了卡,会想方设法摆脱困境。所谓一斤鱼八两力。绳索和柳枝都有伸缩性,一收一放,几个回合下来,越性急的鱼死得越快。
棕丝把哈尔巴和卡子捆绑在一起。蓑衣和斗笠里面的棕丝是不能用的,日晒雨淋后,性脆。必须临时剥几皮棕片,从中抽取一些来派上用场。
最关键的还是做卡子。卡子要选取老楠竹枝丫,这种上了年纪的竹枝弹性强,韧性也十足。卡子像一根二头被削得尖尖的牙签。把它捏成“U”字形松手后能迅速恢复成“一”字状,如此反复几次后,不变型,不折断的卡子才算好卡子。
鱼卡子做出来就像一张弓:棕丝是弦,眼睛还滴溜溜转动的哈尔巴是箭。
傍晚时分,我们把鱼卡子放在一个个急水口旁边的洄水湾处。所谓近山识鸟音,近水知鱼性,这是夜里觅食的鱼的必经之路。哈尔巴会不断地在水面上颤动翅膀,吸引着鱼向这边游过来。
第二天,天麻麻亮,就该去起鱼了。因为,随着天亮,鳃帮子上横穿着竹卡子的鱼会再次慌乱起来。如果受到赶早的人的惊扰,鱼会做最后的挣扎。
卡子卡的大都是晚上以浮游生物为主食的鱼。因此,长着一对红眼睛的浮鱼和浑身滑溜的洋鲫鱼上当最多。
 
混水摸鱼
队上在江家冲有一口小山塘。我们上山看牛砍柴经过这里时,总能看到红翅鱼和蛇皮鱼在塘里悠闲地游来游去。
那天时近中午,我们挑着柴赶着牛下山,刚走到塘口,牛像往常一样又一次趟入水中欢快地洗起了凉水澡。太阳像落在地上一样把空气烤得滚热,加上四周树梢上的知了不停地噪叫着,此时,山塘里清凉的水和牛儿享受的憨态都充满着强烈的诱惑。于是,我们干脆脱掉衣裤,一个个赤条条跳入水中,玩起了打水仗的游戏。
鱼似乎受了惊吓,纷纷躲进了堤坎的岩缝里去了。我们用棍子朝着有缝隙的地方一顿乱戳,想把鱼赶出来。一些鱼受了刺激,把头探出来,一看到挥舞着棍子的我们,箭一般杀了出来又迅即在另一个岩缝中躲了起来。这时,不知谁出了一个主意:我们面对堤坎站成一排,用双手一齐攒劲向着堤坝泼水。一时间,惊涛拍岸,浪花飞溅。鱼们终于招架不住,一条条从岩缝里跑了出来,惊慌失措地向山塘四处躲闪。我们像赶山一样,一面吆喝着使劲拍打着水面,一面不松劲地追赶着鱼群。整个山塘翻江倒海一般,闹热得不得了。人、牛、鱼不一会就把先前还清澈的山塘搅成了一锅黄泥巴汤。
鱼受不了了。有的冲出水面忽地又杀入水中,有点像查干湖冬捕的景像;有的慌不择路跳出水面飞入了塘边的草丛中;大多数鱼被我们赶得筋疲力尽眼晴泛白肚皮朝天鱼鳃一张一合困难地吸着氧气。
上岸之后,太阳把我们晒成一尊尊泥菩萨,那个做种的地方更像一个个泥巴裹着的盐鸭蛋。大家你望着我,我望着他,一个个夹紧了双腿,哈哈大笑起来。
 
 
诗翁陈惠清
 
□ 李靖凡 姚卓勤
陈惠清老汉今年84岁了,是梅城镇建新村农民,有着57年党龄。1960年至1966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964年开始任过村治安主任、贫协主任、革委主任、信用分社主任、教管会主任等职。
陈惠清13岁丧父,16岁丧母,婚后生二子一女。四十岁时,妻子去世,六十多岁长子又先他离世,女儿出嫁后患神经病。人生三大悲事,陈惠清一人全占了。仅存的小儿子长期在外打工,也很少回家。现在,老汉独自一人留守破屋,三块土砖架个破锅度日,基本没有亲友往来。生活上,除自己种点蔬菜杂粮,也基本没有其它资金与生活来源。
虽然孤苦伶仃,但陈惠清老汉人贫志不落,乐观豁达,喜欢读书看杂志,出口成诗。听说县政协正在举办成立三十周年文艺大奖赛,我们尝试着将收集到的老汉的《持扇自吟》投进了征稿邮箱。结果出来,老汉凭“诗作语言朴实,有意境、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评委评语),从数百篇作品中脱颖而出,喜获优胜奖。
兹录陈惠清老汉人生观及诗作数首于后,供大家赏读。
 
人生哲理
自爱:自重,才受人尊重;
自知:正确认识自身;
自省:常思往事,问心无愧;
自安:知足常乐,不怨天尤人。
持扇自吟
形如明月白如霜,摇动春风满面凉。
夏日炎炎常伴我,分离要待桂花香。
 
农村公路
弯弯曲曲像条龙,坐在车中天下行。
幸福搭帮共产党,恩情感谢毛泽东。
 
农村新居
红砖青瓦起楼高,钢铁水泥造得牢。
父母儿孙齐动手,好搬新屋乐逍遥。
 
梅山山林
深山打眼望云烟,树茂林丰不见天。
青山绿水丹青画,山外之中有洞仙。
书中无底真无底,海阔无边却有边。
书中虽有黄金厔,老汉无缘傍屋边。
 
烟壶
外青内白是竹子,节节升高是笋子。
虽少惊天动地力,松梅却与结良知。
 
谪仙饮酒一千壶,醉倒金阶御手扶。
酒中不语真君子,吃酒还钱大丈夫。
 
夏日河中游泳降温有作
河中老少打浮泅,万种风姿竞上游。
观岸老夫看不惯,几多欢喜几多忧。
 
 
画里画外写人生
 
——本土画家肖平安先生印象
□  谭少胜
肖平安先生系安化县小淹镇人,上世纪九十年代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现为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益阳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安化县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是一位写实绘画功底很深,造型能力很强的画家。
  肖先生在卫生部门工作,但从未放松对艺术的执著追求,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深入乡镇村落,用画笔再现生命的本源和真谛。他热衷画家乡的普通百姓、画家乡古朴的民俗风物、画家乡千变万化的自然景象。品读他的作品,就能欣赏到他精严的法度、扎实的根底、逼真的造型和出类拔萃的油画语言,能够看到他那敏锐而自信的胸怀和精气神全面调动的艺术状态,更能体会到他那真挚的情感和他对家乡的钟爱。他的风景画作中灌注了主观思想和地方文化特色,在写实的基础上概括提炼,洋溢着蓬勃生机,散发着诗意般的美,看了使人身临其境;他的人物画创作着重强化作品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肖先生的静物画很出色,《椅子上的坛子、罐子和桔子》曾参加省里大赛获银奖,并被湖南省美术馆收藏,也成了他当年参加县展、市展的代表作。细品之,每幅作品均有与观者对话的生动感觉,将观者心境带入画中,产生共鸣,而不愿离去。
从肖先生画的《远处的足音》、《古镇黄沙坪》、《千年古镇唐家观》等系列作品来看,用的全是写实表现手法,但将自己对古镇历史的了解与情感倾注画中,因而比现实生活中的景象更具艺术性和亲近感、时代感,很能打动人。作品色彩古朴凝重,用笔干净利落,韵味无穷。对于艺术家来说,体现个性的东西是最宝贵的。
《正午的阳光》、《流水人家》、《残雪》等系列作品,画面宁静而瑰丽,可以看到肖先生饱满的热忱、有节奏的用笔、富有情感的色彩。这些题材的作品都是他用心血、智慧与灵感来完成的,品读他的作品,有着浓厚的乡情、亲情和激情。
欣赏肖先生的人物画《平常人》、《祖孙情》、《老屋、女人与根》及《山民》等作品,你就更加体会到肖先生的家乡情结。《平常人》画的是一位健康勤劳的老奶奶头像,戴着斗笠,阳光透过斗笠的空隙洒到她脸上,皱纹清晰,更显老人久经风霜,也更显精神硬朗。《祖孙情》的背景是古朴的吊脚楼,人物是一位老阿妈背着一位小孙孙,两个人的表情中透露出无限期盼。期盼什么呢?是全社会对留守人群的关注。
肖先生是画家,画家亦凡人。我敬佩肖先生,为他的画里画外写人生。
 
编读往来
 
愿《品读安化》越办越红火
 
□ 李保
我已经是第五次收到安化县政协寄来的《品读安化》杂志了。每次收到杂志,都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拿起杂志,一股股书的清香扑鼻而来,再仔细看里面的文章时,内容既精彩又新颖,品出了安化的人文、社会、地理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赏心悦目之感。杂志无论编排还是内容的组织,质量都很高,县级刊物能做到如此精美,实属不易。
每次收到《品读安化》时,我总恨不得一口气读完。因为杂志里的文章文字简洁,含义深刻,读了之后让人回味无穷,深受启发。如读了第一期《九峒云深古韵——梅山文化探源概论》、《梅山人的疑神思维》等文章后,我对安化梅山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读了《湘商骄子黄宝平》一文后,我被黄宝平那种执着追求、契而不舍、情系桑梓的精神深深感动;读了第三期《黄自元其人其书》、《安化民间常用应酬词语举隅》等文章后,我学到了家乡安化的许多文史知识,受益匪浅。总之,我觉得《品读安化》值得一读!
为把《品读安化》办得更精致,笔者特提如下几点建议:
一是要多出精品力作。贵刊2013年第一期刊登的《安化交通:多少梦想与希望》这篇文章,就是一件精品。此前,安化网、安化门户网及以前的《安化信息》同样报道过安化交通建设,但反响平平。而贵刊的这篇报道,其效果和影响就不同凡响,从安化交通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方向等方面着手,看了之后让广大在外乡友对家乡的交通建设一目了然, 并有了全新的认识。还有第三期报道的《安化城建: 吹响生态宜居号角》、《安化文物:沉默中期待闪光》等报道,也都可算作经

附件

[打印] [收藏] [纠错] [关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