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如何发挥人民政协的优势,探索基层政协工作的新途径,并以此来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基层加强和充实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 政治协商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已写进了《宪法〉〉。 人民政协作为人民内部各方面进行国是协商的载体和平台, 能够反映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扩大人民群众有序的政治参 与,体现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因此,人民政协应充分发挥政治优势,为扩大人民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推进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机制的完善贡献力量。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始终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最 基本的力量。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广大农民法律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有影响,又有经济实力的名人、能人不断涌现;他们有参政的欲望和能力。另一方面,让更多的农民走上参政议政舞台,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这对于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减少和避免决策失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民政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巨大的包容性,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各级政协组织应适应新的形势,与时俱进,为“泥脚杆子”参政议政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现在,各级政协从基层吸收的委员,特别是从农民中吸 收的委员太少。据某报载,十届全国政协仅有一名农民委员,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我们不置疑袁先生能否代表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但光就数量来说,也是太少、太少。一个委员要反映九亿农民的普遍愿望与要求,难度可想而知。省级政协分到基层的委员名额也极少,推荐时根本轮不到乡镇,更谈不上农民。市级政协在农村的委员比例也不大。县级政协委员中真正是农民身份的委员也很少。湘西某县240名委员中就只有一名农民委员,其他县的情况也大同小异。这样,大量的社情民意就难以及时反映,民智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另一个问题是乡镇没有人民政协组织,因而没有把众多 的农村名人、能人网络起来发挥他们的参政议政作用。特别 是撤区并乡后,乡域面积扩大,人口增多,加上城镇化进程加快,村民实行自治后,利益调整中一些矛盾日积月累,由此引发不少新的矛盾,大多数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没有及时沟通所至。 笔者认为,要把民主政治推进到基层,就应该把基本政 治制度落实到基层。为此,可采取两种形式来实现。 一是各级政协应适当增加基层特别是农民委员的数 量。建议全国政协对人口多、地域大、有代表性的县可直接明确一名委员推荐名额;省级政协则每个县至少确定2—3名委员;市级政协增加乡镇委员数量,在有代表性的乡镇亦可直接明确一名委员;县级政协在乡镇的委员数量至少要占 50%以上,并要求有一定数量的农民委员。为了不使委员队 伍过于扩大,我们可用适当减少党政机关的委员,科学确定 各界别的数量等办法压缩名额。可增设农民界别,使各级政 协都有农民委员,把农村名人、能人吸收到政协大家庭,从而使各级党政都能直接听到农民群众的呼声,使决策能及时吸纳农民群众的意见建议,更好地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是把人民政协组织延伸到基层。在县一级,团结和联 系各界的重点应该是占总人口80%以上的农民。县一级虽 然没有发展民主党派,但统战任务仍然较大,且统战对象绝 大多数在农村。要团结好这些统战对象,只有有了乡镇政协组织,才能更好地承担起这一任务。目前,在乡镇的县政协委员占委员总数的比例虽然不小,但具体到某个基层单位则为数不多,我县的多数乡镇只有3—4名委员,要代表数万农民群众参政议政,显然力不从心。因此,我们要坚持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就要敢于探索的原则,按照先点后面,逐步推广的办法,不断完善基层政协组织。乡镇只要作为一级行政区划而存在,就应该建立政协组织,这才是完善的基层政体。目前,许多地方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湖北省乡镇一级普遍设立了政协,明确了政协主席;我省有常德、娄底、衡阳等市所辖县的乡镇建立了政协联络处。安化县政协按照“基层申请、党委同意、政协批准”的原则,已在6个乡镇试点,建立了乡镇政协工作联络委员会。实践证明,乡镇建立政协组织,凝聚了一支新生力量,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基层政协组织能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管理乡镇事务的积极性,使政府行为更好地体现农民群众的意愿,不但提高了党委、政府的威望,而且提高了行政的公正程度和办事效率,特别是对于那些党委、人大、政府不便出面做的工作,由乡镇政协出面更为合适。乡镇政协组织被当地党政喻为“不拿钱、不占编的工作队”,显示出了较强的生命力。只要乡镇党委加强领导,县政协加以指导和规范,乡镇政协就大有可为,就能成为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扩大基层民主的重要渠道。基层政协工作也将会更加生动、活泼、有效。 (作者系安化县政协第六届委员会主席) |